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
羲和死来职事废,官不求贤空取艺。
昔闻西汉元成间,上陵下替谪见天。
北辰微闇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
耀芒动角射三台,上台半灭中台坼。
是时非无太史官,眼见心知不敢言。
明朝趋入明光殿,唯奏庆云寿星见。
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
不得知,安用台高百尺为。
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
羲和死来职事废,官不求贤空取艺。
昔闻西汉元成间,上陵下替谪见天。
北辰微闇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
耀芒动角射三台,上台半灭中台坼。
是时非无太史官,眼见心知不敢言。
明朝趋入明光殿,唯奏庆云寿星见。
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
不得知,安用台高百尺为。
诗人通过描绘司天台的神秘与威严,表达了对天文变化所含深意的关注和敬畏。"仰观俯察天人际"一句,设定了整个场景,展现了司天台观测天象的职能和重要性。接下来的几句则批评当时官员不择贤能,只求形式,这种空有其表的做法导致国家事务废弛。
随后的叙述提及西汉元成间,上陵下替谪见天之事,反映了历史上对天象观察的重视,以及天变与人事的密切关联。这一部分通过具体事件强化了诗歌主题——天文变化是国家命运的重要指示。
"北辰微闇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耀芒动角射三台,上台半灭中台坼。"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夜空中的星象变异,尤其是司天台所处位置的特殊变化,这些描述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加深了主题的哲理。
然而,尽管诗人对这些天文现象有着清晰的观察与理解,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却不得不保持沉默。"是时非无太史官,眼见心知不敢言"这一句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忧虑。
最后两句"明朝趋入明光殿,唯奏庆云寿星见。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则抒写了官方对于天象变化的漠视和忽略,以及这对君王的无知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整首诗通过司天台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问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
望入遥天斗插城,萧萧淝水照行旌。
寒深驿树鸣丹叶,雪满轮蹄碎玉英。
下榻喜逢陈仲举,论兵转忆李西平。
始知剑术真能事,不是荆卿浪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