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馀阴。
烟火居民少,荒蹊草露侵。
悠悠秋稼晚,寥落岁寒心。
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馀阴。
烟火居民少,荒蹊草露侵。
悠悠秋稼晚,寥落岁寒心。
这首诗描绘了南安道中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晓涧淙流急”以流水的急促声开始,营造出清晨山涧清新的氛围。接着“秋山寒气深”一句,通过“寒气深”三字,不仅点明了季节,也暗示了环境的清冷与深邃。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馀阴”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高处的蝉鸣悠扬,茂密的树木为大地留下一片阴凉,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然而,这种宁静与美好之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孤独与深远的情感。
“烟火居民少,荒蹊草露侵”则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稀疏的烟火和寥落的居民,以及被露水浸润的小径,都透露出一种荒凉与寂寞的气息。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表现出在旅途中对人烟稀少、自然环境的深切感受。
最后,“悠悠秋稼晚,寥落岁寒心”两句,将目光转向田野,秋天的庄稼虽已成熟,但在这深秋的季节里,却显得格外寂寥。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诗人面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易逝、岁月静好的深深忧虑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体现了宋代文人诗作中常见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伯咸意落落,宾客常满堂。
通达晓万事,要言不可忘。
肃焉老成人,而亦好壶觞。
晋楚争盟主,申韩制令章。
我时在其间,得隽神扬扬。
烈士惜暮年,读书城南庄。
出门荫榆柳,临沼出鱮鲂。
田庐信可乐,奈此道路长。
忆昔酩酊饮,一月八九场。
今此不十一,余日多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