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里中及门百三十二人谠集钓鱼台》
《里中及门百三十二人谠集钓鱼台》全文
清 / 陈宝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故山一别十三春,犹有从游载酒人。

佳日池亭俨图画,昔年童冠尽缨绅。

纵观寒木须时栋,暂对清尊远世尘。

胜集金元遗迹在,如斯风义定谁伦?

(0)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宝琛所作,《里中及门百三十二人谠集钓鱼台》。诗中描绘了诗人与昔日友人在故地重聚的情景,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感慨。

首联“故山一别十三春,犹有从游载酒人”,开篇即点明了时间跨度之长,以及虽时光流转,但仍有旧友相伴的欣慰之情。诗人以“载酒”二字,生动描绘出当年聚会时的欢愉场景,流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颔联“佳日池亭俨图画,昔年童冠尽缨绅”,进一步渲染了聚会地点的美景与氛围。将池塘亭阁比作图画,既展现了景色之美,也暗示了聚会的高雅与庄重。同时,“童冠尽缨绅”一句,巧妙地将年轻时的纯真与成年后的人生成就相联系,表达了对时光变迁的感慨。

颈联“纵观寒木须时栋,暂对清尊远世尘”,转而描写聚会中的具体活动。通过“寒木”与“时栋”的对比,寓意着岁月的更迭与成长的必然。而“清尊”则象征着聚会时的清雅与纯净,与“远世尘”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远离世俗纷扰、追求精神高洁的愿望。

尾联“胜集金元遗迹在,如斯风义定谁伦?”以“金元遗迹”作为背景,引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感慨。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传承的期待,同时也提出了对当下社会风尚的反思,希望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某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与精神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故地重聚、美景回忆、聚会活动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陈宝琛

陈宝琛
朝代:清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猜你喜欢

次德符韵六诗.与德符仲孺述之宿南堂分得客字

从容白露前,转盼一岁隔。

念我方促装,夫君复来客。

疏篁生晚音,霁月澹秋色。

此会岂易谐,未用询长陌。

(0)

盖仙山六题·其四水精石

仙留白石显灵踪,化出水精云洞中。

一片寒冰清可琢,方员成器任良工。

(0)

题南龛寺·其二

极目江山依夕照,回头城市隔嚣尘。

登临未久还西去,堪愧芸夫每问津。

(0)

留题疏山白云禅院因呈长老秀公

白云去不还,空留白云额。

至今飞山颜,片片尽秋色。

萧萧事盘纡,刳石转攲仄。

觚棱骞古殿,粉墨昏绝壁。

有客倦归艎,潇洒寄一适。

松萝青鸟哢,江影卷馀白。

始时开山人,真意非无得。

百年惊一吷,节物变今昔。

谁是云无心,翛然彼禅伯。

(0)

和僧圆益

山峰望处人难到,草径行来马自知。

多谢山僧扫尘壁,我今有意不能题。

(0)

竹榻

竹榻破坏久,隅棱类绳桥。

扶身轻坐之,不敢直我腰。

动小响已大,支严势仍摇。

铺毡蔽其颜,倚以度晨宵。

醉卧稍安贴,如舟乍停桡。

愁醒辗转多,似泛八月潮。

欲下必以缓,将登未尝跳。

奴僮为我忧,疑我或怅怊。

讶我合改置,我心岂其遥。

所嗟成与亏,本以材用招。

念此苍翠干,初非愿枯焦。

唯难逃匠手,遂与岁月凋。

物固不求旧,人贫自无聊。

怜强弃其衰,此志亦已恌。

我有四壁宅,尘书映空瓢。

何嫌此榻存,且以异贵骄。

(0)
诗词分类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诗人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马文升 奚贾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项圣谟 上官均 李遵勖 徐昌图 赵光逢 阎修龄 冯宿 刘光第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