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榻破坏久,隅棱类绳桥。
扶身轻坐之,不敢直我腰。
动小响已大,支严势仍摇。
铺毡蔽其颜,倚以度晨宵。
醉卧稍安贴,如舟乍停桡。
愁醒辗转多,似泛八月潮。
欲下必以缓,将登未尝跳。
奴僮为我忧,疑我或怅怊。
讶我合改置,我心岂其遥。
所嗟成与亏,本以材用招。
念此苍翠干,初非愿枯焦。
唯难逃匠手,遂与岁月凋。
物固不求旧,人贫自无聊。
怜强弃其衰,此志亦已恌。
我有四壁宅,尘书映空瓢。
何嫌此榻存,且以异贵骄。
竹榻破坏久,隅棱类绳桥。
扶身轻坐之,不敢直我腰。
动小响已大,支严势仍摇。
铺毡蔽其颜,倚以度晨宵。
醉卧稍安贴,如舟乍停桡。
愁醒辗转多,似泛八月潮。
欲下必以缓,将登未尝跳。
奴僮为我忧,疑我或怅怊。
讶我合改置,我心岂其遥。
所嗟成与亏,本以材用招。
念此苍翠干,初非愿枯焦。
唯难逃匠手,遂与岁月凋。
物固不求旧,人贫自无聊。
怜强弃其衰,此志亦已恌。
我有四壁宅,尘书映空瓢。
何嫌此榻存,且以异贵骄。
这首诗《竹榻》由宋代诗人吕南公创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榻的脆弱与使用过程中的种种感受,以及对竹榻命运的感慨。
诗中首先描述了竹榻的现状:“竹榻破坏久,隅棱类绳桥。”竹榻因长久使用而破损,边缘如同绳桥般脆弱。接着,“扶身轻坐之,不敢直我腰。”表现了作者在使用时小心翼翼,生怕竹榻不堪重负,甚至不敢直起腰来,体现了对竹榻的爱护和对自身安全的考虑。
“动小响已大,支严势仍摇。”竹榻轻微的动作便能引起较大的声响,支撑力不足,随时可能摇晃。为了保护竹榻,作者采取了铺毡遮盖的方法,并以此度过白天和夜晚。“醉卧稍安贴,如舟乍停桡。”当作者醉酒后躺下,竹榻仿佛成为了一艘暂时停泊的小船,给予了一丝安慰。
然而,好景不长,“愁醒辗转多,似泛八月潮。”醒来后,竹榻的不稳定让作者感到焦虑,如同在八月的大潮中漂浮不定。面对竹榻的脆弱,作者不得不谨慎行动,“欲下必以缓,将登未尝跳。”每一步都需缓慢,避免竹榻承受过大的压力。
仆人对此表示担忧,担心竹榻随时可能断裂,作者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忧虑。“我心岂其遥。”作者的心思并不远,他理解并接受了竹榻的命运。
最后,作者反思了竹榻的遭遇:“所嗟成与亏,本以材用招。”感叹竹榻从完整到破损,是因为它原本就具有被使用的材质。尽管竹榻无法逃脱匠人的制作,最终与岁月一同凋零,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惋惜。“物固不求旧,人贫自无聊。”事物不会追求保持原状,人在贫困时自然会感到无奈。
尽管竹榻的命运令人同情,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放弃它。“怜强弃其衰,此志亦已恌。”怜悯竹榻的强韧在衰败面前显得无力,但作者的心志并未因此动摇。他继续珍视这间拥有尘封书籍和空瓢的四壁宅邸,认为竹榻的存在并无不妥,反而增添了与众不同的价值和骄傲。
综上所述,《竹榻》一诗通过对竹榻脆弱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物品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态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