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密因离乱,机闲为太平。
山河虽设险,道德岂容争。
不究千一义,空传百二名。
遐方久无外,何复用鸡鸣。
禁密因离乱,机闲为太平。
山河虽设险,道德岂容争。
不究千一义,空传百二名。
遐方久无外,何复用鸡鸣。
这首诗名为《过潼关》,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诗中表达了对社会变迁和治世理念的思考。首句"禁密因离乱,机闲为太平"揭示了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与和平时期之间的关系,暗示了国家在战乱后寻求安定的必要性。接下来的"山河虽设险,道德岂容争"强调了自然地理的险峻并不能替代道德秩序的重要性,表明作者主张以德治国而非单纯依赖军事防御。
"不究千一义,空传百二名"批评了过分追求表面的军事实力,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治理原则,认为真正的强大在于内在的道义和智慧。最后两句"遐方久无外,何复用鸡鸣"表达了对远方安宁已久,不再需要警戒的声音的期盼,希望社会能够长期稳定,无需再用警钟声来提醒人们警惕。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了对治世理想的追求,以及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展现了邵雍深厚的历史观和哲学思考。
十日不出门,厌闻水车声。
昨来新雨足,耳外忽晏清。
步屧踏初霁,舒徐绕塍行。
向时荼蓼处,荒秽略殄平。
青秧渐瀰漫,黑手益纵横。
固知农趋时,岂特劝督明。
下士能致力,高天得无情。
愿言成岁丰,庶免寇盗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