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最喜是晴明,韶秀毗陵缓辔行。
红杏都含宿雨润,绿杨不动晓风轻。
纸鸢竹马儿童戏,鸠杖莺衣父老迎。
水市吹箫那成曲,人家遥识卖新饧。
清明最喜是晴明,韶秀毗陵缓辔行。
红杏都含宿雨润,绿杨不动晓风轻。
纸鸢竹马儿童戏,鸠杖莺衣父老迎。
水市吹箫那成曲,人家遥识卖新饧。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江南毗陵地区明媚春光中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明日的晴朗天气与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
首句“清明最喜是晴明”,开篇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清明晴朗天气的喜爱之情。接着,“韶秀毗陵缓辔行”一句,描绘了诗人漫步在毗陵(今江苏常州)的美丽景色中,享受着春日的宁静与和谐。
“红杏都含宿雨润,绿杨不动晓风轻”两句,通过“红杏”和“绿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春天特有的湿润与轻柔。红杏经过一夜的雨水滋润,显得更加鲜艳;绿杨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一种静谧之美。
“纸鸢竹马儿童戏,鸠杖莺衣父老迎”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乡村生活场景。孩子们放风筝、骑竹马嬉戏,而年长者则穿着鲜艳的衣服,手持鸠杖,热情地迎接来访的客人,体现了清明时节人们欢聚一堂的温馨氛围。
最后,“水市吹箫那成曲,人家遥识卖新饧”两句,通过水边集市的箫声与远处传来的糖饧声,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热闹气氛。即使箫声未尽,人们已经从远处辨识出了糖饧的香味,预示着清明节的美食与欢乐。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自然景观与社会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春日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清明节期间的习俗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