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时止天㝢,庶汇无播迁。
准化慎所修,尸祝还寸虔。
高明集群瞰,声臭冥相缘。
舜治不下堂,万蚁来慕膻。
伪态能蛊人,外嗜谁能捐?
履时止天㝢,庶汇无播迁。
准化慎所修,尸祝还寸虔。
高明集群瞰,声臭冥相缘。
舜治不下堂,万蚁来慕膻。
伪态能蛊人,外嗜谁能捐?
这首诗《述意十六章(其一)》由清代诗人姚燮创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人性、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首句“履时止天㝢,庶汇无播迁”,以“履时”开篇,寓意着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人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避免因个人行为导致社会动荡。这里的“庶汇”指的是众多的人类,强调了个体行为对整体社会的影响。
接着,“准化慎所修,尸祝还寸虔”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通过“准化”(遵循规则)和“慎所修”(谨慎地修养自己),表明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同时,“尸祝还寸虔”可能暗喻了祭祀祖先或神灵时的虔诚态度,引申为在日常生活中对道德规范的敬畏与遵守。
“高明集群瞰,声臭冥相缘”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高明”(高尚的行为或思想)与“声臭”(恶名或低俗行为)进行对比,强调了高尚行为对社会的正面影响,以及低俗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这里“集群瞰”可能指众人围观,暗示了社会舆论的力量。
“舜治不下堂,万蚁来慕膻”引用了舜帝的故事,舜帝虽身居高位,但不离家门,却能吸引无数蚂蚁前来聚集,象征着高尚品德的吸引力。这一典故强调了高尚品德能够吸引并影响周围的人,即使身处高位也能保持谦逊与亲民。
最后,“伪态能蛊人,外嗜谁能捐?”直击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现象的多面性。这两句表达了对于虚伪行为的批判,以及对于人们追求外在欲望的反思。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假恶丑的警惕,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述意十六章(其一)》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秩序与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昨盻西北风,时作时复止。
今朝乃畅然,吹万势未已。
殢云向难开,破碎剩几缕。
应律奏金音,驱暑含爽气。
皎日腾清晖,溽熇一以洗。
雄风讵独予,快意逮闾里。
宜旸利大田,送馥暨杂蕊。
春时望一犁,颇怨驱云去。
及恐霖为灾,驱云仍赖此。
鸣条本无心,习习何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