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颂一一二首·其二十三》
《偈颂一一二首·其二十三》全文
宋 / 释清远   形式: 偈颂

先师当年末后句,与人皮下挑出刺。

譬如六月日中冰,销镕处处皆相似。

后来听响各流传,更加一二与三四。

个中孰是无耳人,明见去来不生死。

(0)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境展开,通过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探讨了智慧与理解的层次。诗人以“先师当年末后句”开篇,暗指前人的教诲和智慧,强调了深入理解的重要性。接着,“与人皮下挑出刺”这一形象的比喻,暗示了在理解他人或自我反省时,需要深刻洞察,去除内心的障碍。

“譬如六月日中冰,销镕处处皆相似。”这里将理解的过程比作夏日阳光下的冰块融化,无论在何处,其本质都是相同的,意味着理解的普遍性和一致性。同时,这也隐含了变化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后来听响各流传,更加一二与三四。”这句可能是在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传播会有差异,但核心的真理或原则依然存在,就像数学中的加法一样,虽然形式多样,但结果基本一致。

最后,“个中孰是无耳人,明见去来不生死。”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深奥的问题:在理解的海洋中,是否有人能超越常规,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而无需通过言语或经验的中介?“明见去来不生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越生死界限的直接洞察力,即真正的理解或智慧,能够超越物质世界和生命状态的限制,达到一种永恒和超脱的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理解、智慧与超越的哲学主题,鼓励读者深入思考,追求更深层次的领悟和理解。

作者介绍

释清远
朝代:宋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猜你喜欢

行运河辛大观先行以此走寄

同下龟山时,舟行篙参差。

夜投洪泽口,访问失所之。

不应一日力,解至淮阴祠。

长淮自风浪,竟夕起忧疑。

旦日坐闸中,听水忘朝饥。

清泠见杂咏,蓊密闻群咿。

就柳喜高荫,避桥嫌窄卑。

凉风吹水面,襟袖不假披。

新螯与老鲑,登俎辄无遗。

饱食却思睡,睡起复何为。

稍厌理文字,惟思弄孙儿。

尚有数舟酒,独酌非所宜。

好话不得吐,两日舌如茨。

舟行虽云乐,先后不可期。

争如鞍马间,吟啸长追随。

(0)

丞相宠示白羊御酒之作

进酒彤闱盏未乾,春怀元老在长安。

双壶犹带崤山雪,一酌能消塞北寒。

好是弟兄同受赐,更邀宾客共交欢。

逡巡若遇头纲品,感激方明壮士肝。

(0)

凤栖梧/蝶恋花·其二安人生日

雨洗轩庭迎晚照。黄菊才芳,未觉秋光老。

怪底烘堂添语笑。姮娥此夜来蓬岛。

献寿新词谁解道。满眼儿孙,著语皆争巧。

潋滟金杯休惜釂。追欢不怕霜天晓。

(0)

踏莎行·其七寿黄坚叟并以送行

时雨初晴,诏书随至。邦人父老为君喜。

十年江海始归来,祥曦殿里搀班对。

日月开明,风云感会。切须稳上平戎计。

天教慈母寿无穷,看君黄发腰金贵。

(0)

留滞

萧条十日馀,留滞别人居。

借吏抄陈作,黏碑学草书。

烟清数村晓,月落一潭虚。

吾自疑秋色,那堪树木疏。

(0)

惜奴娇

绕绕云梯,上彻青霄霞外。与诸仙同饮,镇长春醉。

虎啸猿吟,碧桃香异风飘细。希奇。

想人间难识,这般滋味。

姮娥奏乐箫韶,有仙音异品,自然清脆。

遏住行云不敢飞。空凝滞。

好是波澜澄湛,一溪香水。

(0)
诗词分类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诗人
韩菼 江万里 钱大昕 魏禧 冯梦祯 陈抟 王居安 陈寿祺 甄龙友 归子慕 刘泾 载湉 支遁 张协 蔡元定 冯延登 杨师道 刘桢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