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虚中高揭唇,白石齿齿排为龈。
引吸波浪气吐吞,张吻露腭何鳞皴。
我疑巨鳌踞而蹲,噍物未合口流津。
人言中穹如覆盆,我畏其舌不可扪。
荡舟强与闯其门,但见玉液涵灵根。
进穿石骨窥奫沦,更讶鳌首承昆仑。
柱支轴贯维厚坤,仰看宇覆烂若银。
卿云一色纹鱼鳞,引手历历扪星辰。
俯扣洞房深九皞,中有神物云昼屯。
欲往探之路苦湮,川祗山鬼司其阍。
何年有路通人神,往与一醉桃花春。
洞山虚中高揭唇,白石齿齿排为龈。
引吸波浪气吐吞,张吻露腭何鳞皴。
我疑巨鳌踞而蹲,噍物未合口流津。
人言中穹如覆盆,我畏其舌不可扪。
荡舟强与闯其门,但见玉液涵灵根。
进穿石骨窥奫沦,更讶鳌首承昆仑。
柱支轴贯维厚坤,仰看宇覆烂若银。
卿云一色纹鱼鳞,引手历历扪星辰。
俯扣洞房深九皞,中有神物云昼屯。
欲往探之路苦湮,川祗山鬼司其阍。
何年有路通人神,往与一醉桃花春。
这首明代诗人陆师道的《洞山》描绘了一幅奇特的洞穴景象。首句“洞山虚中高揭唇”,以比喻手法写出洞口开阔,仿佛巨兽之唇。接下来的诗句通过“白石齿齿排为龈”形象地描绘了洞壁的石质结构,如同巨鳌的牙齿排列。
“引吸波浪气吐吞”暗示洞内有神秘气息,而“张吻露腭何鳞皴”则让人联想到洞内可能有奇特的岩石纹理或生物痕迹。诗人将洞穴比作巨鳌,表达其宏伟壮观。
“中穹如覆盆”和“我畏其舌不可扪”进一步强调洞穴的深邃和未知,令人敬畏。随后,诗人描述自己如荡舟般进入洞内,只见“玉液涵灵根”,暗示洞中有神秘的水源或灵秀之气。
深入洞中,诗人惊讶于“鳌首承昆仑”的景象,似乎洞穴直通天地,柱石支撑着巨大的空间。他抬头看到“宇覆烂若银”的星空,星星如鱼鳞般排列,伸手可触。
最后,诗人感叹通往洞中深处的道路被阻,只有山川鬼神守护,期待有朝一日能与神灵共饮桃花春酒。整首诗语言生动,富有想象力,展现了洞山的神秘与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