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源高水拍船唇,船过祗园古岸滨。
识矣松篁三径路,置之空色不言津。
爱他有力风前布,笑我竟为门外人。
望雨忧愁得雨喜,欲询调御属何因。
广源高水拍船唇,船过祗园古岸滨。
识矣松篁三径路,置之空色不言津。
爱他有力风前布,笑我竟为门外人。
望雨忧愁得雨喜,欲询调御属何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经过万寿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以及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首句“广源高水拍船唇”,以动态的景象开篇,广袤的水域与高耸的水面轻轻拍打着船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接着,“船过祗园古岸滨”一句,将视线从水面转向岸边,古老的祗园寺映入眼帘,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识矣松篁三径路,置之空色不言津。”诗人通过“识矣”二字,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深刻感知,松竹掩映的小径,仿佛是通往心灵深处的隐秘通道,而“空色不言津”则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静谧,无需言语,自有一番深意。
“爱他有力风前布,笑我竟为门外人。”这两句诗中,诗人以风中的布料比喻自然的力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喜爱。同时,自嘲为“门外人”,流露出对自身未能深入体验自然之美的感慨。
最后,“望雨忧愁得雨喜,欲询调御属何因。”诗人面对天气的变化,由忧愁转为喜悦,体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和乐观态度。同时,提出的问题“欲询调御属何因”,似乎在询问自然界的规律或法则,表现出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乃至宇宙的独到见解,富有诗意与哲思。
人生天地间,今古一□观。
凌空绝虚旷,万象罗岩峦。
能一故□应,物化千□端。
万端总归一,唯悟无□言。
旧闻□□翁,独钓江之干。
不知岁月深,但觉□□宽。
我思一访之,意会心□看。
作亭号□隐,半空摩高寒。
时与二三友,登临寻□欢。
致君知无术,随世聊自安。
滚滚□下水,舟舟皆济川。
川流无津涯,舟去□复还。
时聆二三策,使我心茫然。
伊周在何许,乡风一长叹。
迢遥武夷翁,霞衣烂朝日。
作亭依云根,旷望兹焉息。
仙游去不返,孤丘已陈迹。
身虽隶编齐,贻谋有遗则。
庆流终必大,名亭以为识。
伊昔晋公堂,三槐手亲植。
扶疏满庭阴,貂蝉映圭璧。
默视天人际,召应齐吕律。
闾门容轩车,兹理固可必。
终见童氏里,鸣珂声赫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