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历史废墟图景,通过对比和反差,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荣华与现今颓败的感慨。
“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将长安城内外的陵墓比作高阙,安置着汉室宗亲和历代诸侯的陵墓。这里通过对古都陵墓的描写,勾勒出一片历史的沉重。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诗人在这两句中表达了对于失落家园和文化传统的感伤。丰上、沛中的“旧居”与“原庙”,都是过去文明的遗迹,而今朝却成为空寂。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这一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一个是理想中的贤君能以法制治国,另一个则是一些愚昧之徒不尊重法律,甚至小偷小摸。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群读书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沦为平庸,不再有昔日风采,只能在古都的废墟中骑着瘦弱的马,在斜倚的月光下徘徊,回首往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长安旧地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个人的感怀,以及对于时代变革与个人命运无常的深沉思考。
陵阳踞佳胜,秋灵互萦绕。
嵯峨文脊峰,丘壑何窈窕。
秋高爽气生,掩映众山小。
望里隔红尘,目送行云杳。
树影丹黄间,蓬壶共缥缈。
唤起翟硎翁,丹台事未了。
当年披鹿裘,应恋秋光皎。
往迹尽苍茫,搔首园林杪。
何当谢公游,村墟尽凭眺。
远携惊人诗,垂碣山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