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声凄苦入吴来,隐忍能成报怨才。
县目䱐门观寇入,为涛江上荡城开。
越人白马何劳祭,范子鸱夷亦可哀。
入郢便应频解印,姑胥那忍更迟回。
箫声凄苦入吴来,隐忍能成报怨才。
县目䱐门观寇入,为涛江上荡城开。
越人白马何劳祭,范子鸱夷亦可哀。
入郢便应频解印,姑胥那忍更迟回。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伍子胥》。诗中通过对伍子胥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其坚韧不拔、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首联“箫声凄苦入吴来,隐忍能成报怨才”,以箫声起笔,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伍子胥在吴国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同时,“隐忍”二字则表现了伍子胥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克制,他能够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委屈,最终成就了报怨之才,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民族争取到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颔联“县目䱐门观寇入,为涛江上荡城开”,进一步描绘了伍子胥在政治斗争中的智谋和决断力。他洞察局势,预见敌军将至,果断采取行动,利用江水之力,成功抵御外敌入侵,保护了国家的安全。这里不仅体现了伍子胥的军事才能,也展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颈联“越人白马何劳祭,范子鸱夷亦可哀”,通过对比的方式,赞扬了伍子胥的高尚品质。伍子胥并未像其他将领那样,因功绩而受到隆重的祭祀,这反而彰显了他的谦逊和无私。同时,将伍子胥与范蠡(范蠡)相提并论,后者因功成身退,选择了隐居生活,两人的不同选择都值得尊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智慧和人生哲学。
尾联“入郢便应频解印,姑胥那忍更迟回”,表达了对伍子胥忠诚与决绝的赞美。当郢都面临危机时,伍子胥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即使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也未曾有过丝毫的犹豫或退缩。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使命的执着,令人敬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伍子胥生平事迹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也传递了对于忠诚、智慧、牺牲精神的深刻思考和赞美。
望庾关,庾关近,雄州路接虔州尽。
鹧鸪啼处有人行,梅花晓露沾衣润。
我家远在关之南,曾在梅花度神骏。
少年学弃终军繻,白头未佩苏秦印。
望庾关,关可见,人间谩笑麒麟楦。
病来消尽功名心,老去思酬烟水愿。
左执符,右执券,直与图南分枕簟。
间烧老桂煮青精,莫话关前吃官饭。
五仙杳何许,风韵留人间。
城南有遗老,鹤发双童颜。
清晨汲沆瀣,宝鼎调虹丹。
或招东华君,婉衿下青鸾。
琼浆碧玉瓯,麟脯玻璃盘。
方瞳各炯炯,甲子既复还。
震嗣天上归,锦衣胜斓斑。
万里奉恩渥,曲尽高堂欢。
笙歌沸华筵,喜气充门阑。
氤氲溢醍盎,馥郁飘沈檀。
俯爱狎言笑,仰祝齐邱山。
老人射芳桂,光风泛崇兰。
显贵杂履舄,比邻理衣冠。
愿言保耆艾,兹永无后艰。
贞松与慈竹,苍苍同岁寒。
仙城自有仙,何必谈函关。
海波纪变更,石渠看跻攀。
爵跃赏南纪,盛事古所难。
短诗付歌儿,侑取尊中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