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盖霁色新,爽气来青嶂。
行行见洪河,洪河流汤汤。
津吏向我言,夜雨添新涨。
一叶凌浩渺,沸波溅其上。
鼓棹度中流,东西迷所向。
雷车争砰鍧,雪屋互排荡。
儿女色如土,老夫神犹王。
自矢管公诚,岂忧蔡姬荡。
篙师若有神,布帆遂无恙。
三老顾何能,呵护赖神贶。
腐儒一寸心,幸哉天吴谅。
刺剌抚儿女,无庸太惆怅。
宦海多风涛,绝胜洪河浪。
飞盖霁色新,爽气来青嶂。
行行见洪河,洪河流汤汤。
津吏向我言,夜雨添新涨。
一叶凌浩渺,沸波溅其上。
鼓棹度中流,东西迷所向。
雷车争砰鍧,雪屋互排荡。
儿女色如土,老夫神犹王。
自矢管公诚,岂忧蔡姬荡。
篙师若有神,布帆遂无恙。
三老顾何能,呵护赖神贶。
腐儒一寸心,幸哉天吴谅。
刺剌抚儿女,无庸太惆怅。
宦海多风涛,绝胜洪河浪。
此诗《过黄河》由明代诗人袁宗道创作,描绘了诗人乘船过黄河时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
首句“飞盖霁色新,爽气来青嶂”以清新之景开篇,描绘出雨后初晴,阳光照耀下的山峦呈现出一片清新爽朗的景象。接着“行行见洪河,洪河流汤汤”则将视线转向黄河,展现其浩瀚奔腾的气势。
“津吏向我言,夜雨添新涨”通过津吏的话语,点明了黄河水位因夜雨而上涨的事实,为下文描述黄河的汹涌澎湃做了铺垫。“一叶凌浩渺,沸波溅其上”形象地描绘了小舟在黄河上航行的情景,波涛汹涌,船只仿佛在沸腾的波浪上跳跃。
“鼓棹度中流,东西迷所向”写出了诗人乘船过黄河时的紧张与迷茫,黄河的水流方向难以辨认,增加了过河的难度和危险性。“雷车争砰鍧,雪屋互排荡”进一步渲染了黄河的狂暴,雷声轰鸣,冰雹般的水花四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摇晃。
“儿女色如土,老夫神犹王”通过对比,表现了黄河的威力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即便是年轻人也显得苍白无力,只有老者精神依旧。“自矢管公诚,岂忧蔡姬荡”表达了诗人面对黄河的壮阔景象,内心充满敬畏与感慨,不惧怕任何困难的决心。
“篙师若有神,布帆遂无恙”赞扬了船工的技艺高超,即使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船只也能安全航行。“三老顾何能,呵护赖神贶”表达了对船工和自然神灵的感激之情,认为他们的保护是出于神的旨意。“腐儒一寸心,幸哉天吴谅”诗人自谦为“腐儒”,庆幸自己能够安然度过黄河,感谢上天的庇佑。“刺剌抚儿女,无庸太惆怅”安慰家人不必过于担心自己的安危。“宦海多风涛,绝胜洪河浪”最后以比喻的手法,将官场的艰难比作黄河的波涛,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复杂与挑战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黄河壮丽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黄河的雄伟壮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昔游衡山上,未晓入幽谷。
欲识所坐舆,横板挂两竹。
状如秋千垂,高下不倾覆。
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
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
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
高台石桥路,寻常云所宿。
下方雷雨时,此上自晴旭。
紫盖何突兀,万里在一目。
馀峰六七十,仅如翠浪矗。
北有懒瓒岩,大石庇樵牧。
下窥半厓花,杯盂琢红玉。
飞云身畔遇,揽之不盈掬。
祝融最高绝,紫盖不足录。
俯视同仰观,苍苍万形伏。
惟馀岣嵝峰,南睇半空绿。
髣髴认潇湘,向岳流屈曲。
高处惊我魂,翻思宅平陆。
其东有雷穴,灵异谨勿触。
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
僧窗或留罅,云入不可逐。
绝顶横石梁,仙人有遗躅。
山多金光草,夜半如列烛。
灵药不可寻,吁嗟归太速。
《昔游诗十五首·其十一》【宋·姜夔】昔游衡山上,未晓入幽谷。欲识所坐舆,横板挂两竹。状如秋千垂,高下不倾覆。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高台石桥路,寻常云所宿。下方雷雨时,此上自晴旭。紫盖何突兀,万里在一目。馀峰六七十,仅如翠浪矗。北有懒瓒岩,大石庇樵牧。下窥半厓花,杯盂琢红玉。飞云身畔遇,揽之不盈掬。祝融最高绝,紫盖不足录。俯视同仰观,苍苍万形伏。惟馀岣嵝峰,南睇半空绿。髣髴认潇湘,向岳流屈曲。高处惊我魂,翻思宅平陆。其东有雷穴,灵异谨勿触。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僧窗或留罅,云入不可逐。绝顶横石梁,仙人有遗躅。山多金光草,夜半如列烛。灵药不可寻,吁嗟归太速。
https://shici.929r.com/shici/jfpt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