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不灌邺,不知几何时。
后世有史起,乃能为可为。余尝怜洺民,?卤半不治。
颇觉漳可引,但为谈者嗤。
高议不同俗,功成人始思。
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诗。
漳水不灌邺,不知几何时。
后世有史起,乃能为可为。余尝怜洺民,?卤半不治。
颇觉漳可引,但为谈者嗤。
高议不同俗,功成人始思。
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诗。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漳水治理的关心和对百姓福祉的考虑。诗中“漳水不灌邺,不知几何时”描绘了一种荒废无治的景象,通过这种描述,作者表现出对漳河流域民众生活困顿的同情之心。
“后世有史起,乃能为可为”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将来有识者能够理解和评判当前的情况,并且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是正确的,值得历史记载。接着,“余尝怜洺民,?卤半不治”进一步强调了对洺水流域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于长期未被妥善治理的现状感到痛心。
然而,当作者提出自己的治水方案时,却遭到了旁人的嘲笑,这在“颇觉漳可引,但为谈者嗤”一句中得以体现。这里的“谈者”指的是那些不理解或者反对王安石改革的人,他们对王安石的高瞻远瞩和不同于常人的治理观点表示出嘲讽。
诗的最后两句,“高议不同俗,功成人始思。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诗。”表达了作者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有所期许的心声。王安石希望在他担任官职的那一天,能够记得这首诗,并且继续他的理想和努力。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个改革者的决心和远见,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变革的保守态度,以及王安石个人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世巧吾所后,玄金起尘泥。
华芝鼓神炉,至宝惊海蜺。
平飞剑飞铓,醉舞河汉低。
歌翻玉壶冰,男折珊瑚枝。
古士日以迈,人今孰如兹。
王夷麈毛轻,葛亮空羽资。
表世各有尚,陶仙乃吾师。
我携白云中,鸾鹤为我飞。
高举轶虚旷,凌霞扣天扉。
一笑竹化龙,空随长房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