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日月地江河,删订成书劫不磨。
一字断断秦火后,翻因疏解漏卮多。
天行日月地江河,删订成书劫不磨。
一字断断秦火后,翻因疏解漏卮多。
这首诗《经》由清代诗人王季珠所作,通过对“天行日月地江河”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永恒。诗中提到的日月、地江河,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与规律,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历经无数岁月而不衰败,体现了宇宙间事物的恒久不变。
“删订成书劫不磨”,这句话强调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积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通过书籍记录和传播知识、智慧与道德,这些记载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后世学习与借鉴的重要资源。这里的“劫不磨”形象地表达了书籍作为文化载体的坚韧与不朽。
接下来,“一字断断秦火后”,提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下令焚烧民间藏书和销毁私家学术著作,试图消除不同学派的思想影响。然而,尽管秦火无情,但文化之光并未完全熄灭,后世学者仍能从残存的文献中寻觅知识的碎片,继续传承和发展。
最后,“翻因疏解漏卮多”则暗示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有过焚书的悲剧,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并未因此而停滞。相反,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口传、抄录、翻译等,使得知识得以保存并逐渐丰富。这里的“疏解漏卮”比喻为在艰难的环境中,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克服困难,让知识的源泉得以延续和扩展。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文明的传承为背景,探讨了知识与文化的坚韧生命力,以及在面对挑战时,人类不断探索、学习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