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性悦山光,山光亦同鸟。
氤氲交万物,气类何纷扰。
其中惟羽族,所向宜缥缈。
岂不均异姿,清浊殊昏暸。
浊者撄世尘,清者怀孤矫。
鸿冥必渐磐,鹏怒方垂表。
缅彼逍遥游,一往谁能了。
山经所未及,舍大姑徵小。
嘤嘤出自幽,燕燕飞于杳。
嗟兹二物微,天涯共夕晓。
乘时作好音,独与春山绕。
山鸟日欣欣,君子毋心悄。
鸟性悦山光,山光亦同鸟。
氤氲交万物,气类何纷扰。
其中惟羽族,所向宜缥缈。
岂不均异姿,清浊殊昏暸。
浊者撄世尘,清者怀孤矫。
鸿冥必渐磐,鹏怒方垂表。
缅彼逍遥游,一往谁能了。
山经所未及,舍大姑徵小。
嘤嘤出自幽,燕燕飞于杳。
嗟兹二物微,天涯共夕晓。
乘时作好音,独与春山绕。
山鸟日欣欣,君子毋心悄。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山中鸟儿的生动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中鸟与山光水色的和谐共生,以及不同鸟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
诗中首先描绘了鸟儿对山光的喜爱,山光也仿佛与鸟儿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微妙而和谐的关系。接着,诗人通过“氤氲交万物,气类何纷扰”这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联系起来,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复杂多变的生态关系。
进一步,诗人将目光聚焦于鸟类这一群体,指出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和生存方式。“岂不均异姿,清浊殊昏暸”,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赞美了鸟类多样化的形态之美,又暗示了它们在面对外界环境时的不同命运——有的被世俗尘埃所困,有的则保持高洁独立的姿态。
接下来,“鸿冥必渐磐,鹏怒方垂表”两句,通过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强者与弱者的生存法则。最后,“缅彼逍遥游,一往谁能了”一句,表达了对这种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但又意识到它可能难以完全实现。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山经所未及,舍大姑徵小”这一转折,引出了对细微生命的关注,无论是来自幽谷的嘤嘤之声,还是翱翔于远方的燕燕之影,都体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力的顽强。诗人以“嗟兹二物微,天涯共夕晓”感叹这些微小生命的共同之处,尽管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却在日落时分共同迎来了夜晚。
最后,“乘时作好音,独与春山绕。山鸟日欣欣,君子毋心悄”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美好情感和对生命的尊重。他赞美鸟儿在春天里发出的美妙歌声,与山林融为一体,同时鼓励人们(君子)不要因生活中的烦恼而心生忧愁,要像山鸟一样,享受自然的美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山中鸟儿的生动景象,还蕴含了深刻的生态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和谐共生状态的向往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宿雨润平林,晓风发幽谷。
书窗通四邻,骋望皆如沐。
寻流可得源,源流会一辙。
穷理在致知,吾闻诸前哲。
良农喜时雨,我亦惜分阴。
不然忧虑多,义府何心寻。
丛楚既森郁,奔泉复滂湃。
坐忘契静观,何必劳行迈。
地偏自无俗,轩幽不须广。
时有报衙蜂,含花入书幌。
衣履绝尘壒,须眉俯洁清。
山阴王逸少,妙会镜中行。
轻烟才出林,奔云旋作雨。
读诗爱浣花,无能继其武。
平桥隔横溪,溪头芳草萋。
过来回望处,霁霭傍川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