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遍插话前因,菊酒重开不厌陈。
生恐刘郎仍搁笔,题糕胆怯到诗人。
茱萸遍插话前因,菊酒重开不厌陈。
生恐刘郎仍搁笔,题糕胆怯到诗人。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的习俗与氛围,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情趣。
首句“茱萸遍插话前因”,以茱萸插满为背景,引出对过往故事的回忆,营造了一种怀旧而温馨的节日气氛。茱萸在古代被视为驱邪避凶的象征,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遍插茱萸,不仅是为了祈福,更蕴含着对历史与传统的深刻记忆。
次句“菊酒重开不厌陈”,则将焦点转向了菊花与美酒。菊花是秋季的代表花卉,与重阳节紧密相连;而“陈”字则暗示了酒的醇厚与时间的沉淀,表达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热爱与传承。这一句通过“重开”与“不厌陈”的对比,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持续追求与珍惜。
第三句“生恐刘郎仍搁笔”,巧妙地引用了典故,暗指害怕文人墨客不再提笔书写关于重阳节的美好诗篇。这里的“刘郎”借指文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期待与敬意,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珍视。
最后一句“题糕胆怯到诗人”,则是对诗人创作时可能面临的挑战与犹豫的一种幽默表达。题糕,即在糕点上题字,是一种重阳节的习俗,也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此句以“胆怯”形容诗人在面对创作时的微妙心理状态,既体现了对诗歌创作的敬畏,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重阳节的民俗风情与文化内涵,同时融入了对传统与创新、个人情感与社会文化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江上旌旂满,金焦正鼓鼙。
天涯风送雁,岁尽雪沾泥。
倚杖看烽火,寻山卜故溪。
闽云春欲断,越鸟夜难栖。
义士尊铜马,波臣按水犀。
羽书三豕外,行殿五羊西。
蛮徼犹知汉,田横岂下齐。
楼船沧海客,诗句妙高题。
沉锁寒芜积,吹笳木叶低。
孤城几愁绝,烟草碧萋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