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云台摩汉图赠马卧仙移镇汉中》
《题云台摩汉图赠马卧仙移镇汉中》全文
明 / 成鹫   形式: 古风

汉家台阁齐云峙,廿八元勋列筵几。

簪缨搢笏相后先,文采风流无彼此。

阳虚新息弟与兄,附凤攀龙均济美。

名高南国推伏波,铜柱铭勋著交趾。

后来绳武谁象贤,隐泉卧仙今继起。

出身便作第一人,中原尽识无双士。

当时直节著云州,大人侧目宵人靡。

一朝移守香山城,海不扬波郊不垒。

兵民安堵如一家,远近闻风若归市。

铃阁招宾仰白眉,棘门揖客来珠履。

分题授简续风骚,闭户著书先鲁史。

宦情澹薄孝心真,去国瞻云频陟屺。

乞休三疏屡陈情,传入长安纸争贵。

年来永废蓼莪篇,壮志犹存长剑倚。

摩汉台高瞰八荒,运海风生搏万里。

帝心西顾在崤函,简书南下推廉李。

粤人欲借寇雍侯,岘首长思羊叔子。

饥氓受赈感恩多,四野壶浆戴筐篚。

口碑留在路旁人,棠荫分阴遍桑梓。

我本东林猿鹤群,笑傲烟霞聊复尔。

多君不厌野人狂,入林十载成知己。

知己去兮天路长,山中人兮吾老矣。

他年棨戟许重临,云日溪山别还似。

写将一幅摩汉图,云台回首丹青里。

行矣先生莫惮劳,千秋事业踪前轨。

(0)
鉴赏

此诗《题云台摩汉图赠马卧仙移镇汉中》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描绘了马卧仙移镇汉中的壮丽景象和其卓越功绩。诗中以“汉家台阁齐云峙”开篇,形象地展现了马卧仙及其同僚的显赫地位。接着,“簪缨搢笏相后先”描绘了官员们的有序排列,彰显了文采风流,无分彼此的和谐氛围。

“阳虚新息弟与兄,附凤攀龙均济美”两句,赞美了马卧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共同追求卓越的精神。随后,“名高南国推伏波,铜柱铭勋著交趾”赞扬了马卧仙在南方的杰出贡献,其功绩如同伏波将军一样被铭记于铜柱之上,流传至交趾。

“后来绳武谁象贤,隐泉卧仙今继起”表达了对马卧仙继承先贤精神的敬佩之情。接下来,“出身便作第一人,中原尽识无双士”强调了马卧仙的非凡才能和影响力,不仅在中原广为人知,更是无人能及的杰出人物。

“当时直节著云州,大人侧目宵人靡”描述了马卧仙在云州时的正直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之后,“一朝移守香山城,海不扬波郊不垒”赞颂了马卧仙移镇香山后的和平治理,使得海晏河清,郊野安宁。

“兵民安堵如一家,远近闻风若归市”进一步描绘了马卧仙治下的和谐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如同一家人。接着,“铃阁招宾仰白眉,棘门揖客来珠履”展示了马卧仙的待客之道,宾朋满座,气氛热烈。

“分题授简续风骚,闭户著书先鲁史”表明了马卧仙不仅在政务上有卓越表现,还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其作品堪比古代史官。最后,“宦情澹薄孝心真,去国瞻云频陟屺”表达了马卧仙淡泊名利,孝顺父母的高尚品德。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马卧仙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质,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和深深怀念。

作者介绍
成鹫

成鹫
朝代:明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猜你喜欢

送从叔重赴海南从事

又从连帅请,还作岭南行。

穷海何时到,孤帆累月程。

乱蝉吟暮色,哀狖落秋声。

晚路潮波起,寒葭雾雨生。

沙埋铜柱没,山簇瘴云平。

念此别离苦,其如宗从情。

(0)

长安书怀

岐路今如此,还堪恸哭频。

关中成久客,海上老诸亲。

谷口田应废,乡山草又春。

年年销壮志,空作献书人。

(0)

寄王琳诗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0)

同颜大夫初晴诗

夕阳含水气,反景照河堤。

湿花飞未远,阴云敛向低。

燕燥还为石,龙残更是泥。

香泉酌冷涧,小艇钓莲溪。

但使心齐物,何愁物不齐。

(0)

古意赠王中书诗

摄官青琐闼,遥望凤皇池。

谁云相去远,脉脉阻光仪。

岱山饶灵异,沂水富英奇。

逸翮凌北海,抟飞出南皮。

遭逢圣明后,来栖桐树枝。

竹花何莫莫,桐叶何离离。

可栖复可食,此外亦何为。

岂知鹪鹩者,一粒有馀赀。

(0)

梁南郊登歌诗二首·其二

礼容盛,尊俎列。玄酒陈,陶匏设。献清酒,致虔洁。

王既升,乐已阕。降苍昊,垂芳烈。

(0)
诗词分类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诗人
赵时春 方文 华幼武 包世臣 赵雍 王实甫 谢庄 张廷玉 游酢 李开先 李百药 释宗演 鄂尔泰 裴夷直 吴兆骞 上官仪 杜审言 唐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