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初见赤髭年,并在西州绛帐前。
每与文殊同问疾,不知灵运遽生天。
淮山永忆吟无社,梁苑重来供有缘。
休问外堂诸弟子,饿思周粟赋归田。
上都初见赤髭年,并在西州绛帐前。
每与文殊同问疾,不知灵运遽生天。
淮山永忆吟无社,梁苑重来供有缘。
休问外堂诸弟子,饿思周粟赋归田。
这首诗是一位宋代诗人的作品,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佛学及个人境遇的深刻感悟。开篇“上都初见赤髭年”透露出诗人在一个特殊的地方与一位佛教高僧相遇的情景,“并在西州绛帐前”则指出这次邂逅发生在遥远的西州,帷幕之中。诗人通过“每与文殊同问疾”表达了对这位佛学上的朋友或导师的尊敬和关心,他们共同探讨生命、疾病乃至精神世界的问题。
然而,“不知灵运遽生天”一句却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出世的思考,似乎在说尽管他们之间有深厚的情谊,但最终一切都要归于天命。紧接着“淮山永忆吟无社”则是诗人对某个地方或事件的回忆,这里面的“淮山”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点,而“吟无社”则表明了这种记忆是孤独和无伴的。
“梁苑重来供有缘”一句,通过“梁苑”这个地名,再次强调了诗人对于某种精神寄托或对话的重视,以及这种精神交流带来的宿命感。最后,“休问外堂诸弟子,饿思周粟赋归田”则是对那些在寺庙之外、不再追求物质满足的修行者的劝告,他们可能正处于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与寻找中,诗人提醒他们要回到内心的田野去耕耘。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修持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友情和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