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汝返金山,何不焦山住。
焦光虽苦生,郭第能供具。
闻汝返金山,何不焦山住。
焦光虽苦生,郭第能供具。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赠谭道人(其三)》。诗中以谭道人的选择为引子,探讨了生活与修行之间的关系。
首句“闻汝返金山,何不焦山住”,诗人首先提到谭道人返回金山,却询问为何不住在条件更为艰苦的焦山。这里通过对比金山与焦山的生活条件,暗示了谭道人在选择居住地时可能考虑到了修行与生活的平衡。
接着,“焦光虽苦生,郭第能供具”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焦山虽然生活艰苦,但也有其独特的修行价值。这里的“焦光”可能是指焦山的环境或生活状态,“郭第”则可能指焦山的道观或修行场所,能够提供修行所需的条件。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谭道人选择焦山居住的理解和尊重,认为即使生活艰苦,只要能供奉修行所需,便是值得的。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谭道人选择居住地点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修行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道家生活方式的认同和赞赏。诗中蕴含着对简单生活和内心修行的推崇,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平衡的思考。
直木防见伐,兹言岂我欺。
若华耀四海,孤邈畴见知。
庄鹍运池溟,举翼九天垂。
风积苟不厚,中路将安期。
叹息竟何语,俛视川波驰。
溢霖骛洪涛,千载固厥时。
燕石一何珍,有骥不自持。
野飙激灵襟,逝言惋长岐。
谒帝华盖侧,沐发咸池旁。
岩岩云中楼,文杏袅为梁。
黄金走阑干,银阙前相望。
耸身若轻翼,登之穷四洋。
四洋北荒沕,波澜浩杨杨。
九州一何拘,敛颜归洞房。
屑玉炼精魄,用神无何乡。
万年永福昌,寤言莫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