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畏世险,谈险而指咋。
死生贵得所,岂在坦与阨。
烈妇觑深涧,不异处华箦。
肌骸愿如粉,真成屑琼璧。
瓦全居绣帏,何殊丛刃镝。
想当飞身时,天帝为之格。
天帝为之格,人谁不痛衋。
世人畏世险,谈险而指咋。
死生贵得所,岂在坦与阨。
烈妇觑深涧,不异处华箦。
肌骸愿如粉,真成屑琼璧。
瓦全居绣帏,何殊丛刃镝。
想当飞身时,天帝为之格。
天帝为之格,人谁不痛衋。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曹于汴所作的《挽董烈妇》。诗中通过对董烈妇英勇行为的描绘,展现了其对生死的超然态度和对正义的坚守。诗人在赞美董烈妇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世人畏世险”,开篇即点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畏惧心理,人们对于危险避之不及。“谈险而指咋”,进一步指出人们在谈论危险时的轻蔑态度。接着,“死生贵得所,岂在坦与阨”强调了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其所应得的,而不在于环境的平坦或艰难。
“烈妇觑深涧,不异处华箦”,通过对比烈妇面对深涧的冷静与身处华美的床榻之人面对刀剑的恐惧,凸显了烈妇的勇敢与坚定。“肌骸愿如粉,真成屑琼璧”,烈妇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够化为尘粉,如同珍贵的玉璧被磨砺,象征着她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瓦全居绣帏,何殊丛刃镝”,将烈妇的处境与普通人的安逸生活进行对比,强调了她的牺牲精神。“想当飞身时,天帝为之格”,想象烈妇英勇赴义的瞬间,连天帝也为之动容,表达了对烈妇壮举的敬仰。
最后,“天帝为之格,人谁不痛衋”,表达了对烈妇英勇行为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唤。整首诗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以及对正义与勇气的颂扬。
路出城东门,朝暾吐晴燄。
霜华白于雪,山色青似染。
群公设祖筵,治具良不俭。
金盘列珍羞,玉液浮潋滟。
含情强分手,恋德犹未厌。
盘山远经过,周道平如簟。
郊原杳无尽,斥堠青数点。
边墙近深沟,非有山溪险。
战守在得人,何须比天堑。
夕阳返馀光,金背寒鸦闪。
停装宿高平,夜静重门掩。
挑灯倚胡床,默默自防检。
胸藏万卷书,袖有三尺剑。
兹行重王事,使命期不忝。
圣贤有明训,好恶求自慊。
平生冰玉姿,肯受尘埃玷。
却笑扬子云,空能事铅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