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俗好巫鬼,白鹤乃有神。
庙享非一朝,山木已千春。
客行亦少憩,焉知伪与真。
越俗好巫鬼,白鹤乃有神。
庙享非一朝,山木已千春。
客行亦少憩,焉知伪与真。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黄玠的《吴兴杂咏十六首(其十三)白鹤庙》描绘了当地百姓对白鹤神灵的崇尚和信仰。诗中提到越地风俗崇尚巫鬼,人们对白鹤赋予神秘的神力,认为它在庙中的祭祀活动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山上的树木都见证了这种长久的信仰。诗人通过客行中的短暂停留,表达了对真假难辨的感慨,暗示了民间信仰的深厚传统与现实疑惑的交织。整体上,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民俗文化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