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巷少人迹,依依长蓬蒿。
秋气月凄凛,四壁何萧萧。
絺绤不掩胫,饔飧但箪瓢。
御寒既鲜具,卒岁亦无聊。
荆妻厌藜藿,稚子惯山樵。
无端昨夕风,捲我屋檐茅。
陋巷少人迹,依依长蓬蒿。
秋气月凄凛,四壁何萧萧。
絺绤不掩胫,饔飧但箪瓢。
御寒既鲜具,卒岁亦无聊。
荆妻厌藜藿,稚子惯山樵。
无端昨夕风,捲我屋檐茅。
此诗描绘了一户贫苦人家在秋季的艰难生活。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贫家的环境与人物状态,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
首句“陋巷少人迹,依依长蓬蒿”描绘了贫家所处的环境——一条少有人走的小巷,长满了蓬蒿,暗示着贫家的孤独与荒凉。接着,“秋气月凄凛,四壁何萧萧”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凄冷氛围,以及贫家内部的空荡与寂寥。通过“絺绤不掩胫,饔飧但箪瓢”两句,形象地展现了贫家生活的困顿,衣物单薄不足以保暖,食物仅限于粗陋的饭食。接下来,“御寒既鲜具,卒岁亦无聊”表达了贫家在寒冷冬季难以抵御严寒,年末也感到无所依靠的绝望感。最后,“荆妻厌藜藿,稚子惯山樵”描绘了家庭成员的生活状态,荆妻对粗粝的食物感到厌倦,稚子则习惯了在山中砍柴为生,反映了贫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无端昨夕风,捲我屋檐茅”则以突兀的自然现象,象征了贫家生活的不稳定与随时可能面临的困境。
整首诗通过对贫家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贫苦人家在物质匮乏和精神孤独中的挣扎与无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山中白日无尘迹,只有啼禽在树头。
土蚁上鞋行径叶,楝花黏手掬溪流。
高吟未许常人学,清福多应积世修。
新茗一瓶蒙见惠,家童言是社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