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万竿玉,深护读书堂。
梦趁秋声薄,诗搀夜色凉。
敲茶风递响,滴砚露涵香。
不杂有花树,花红不久长。
萧萧万竿玉,深护读书堂。
梦趁秋声薄,诗搀夜色凉。
敲茶风递响,滴砚露涵香。
不杂有花树,花红不久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高雅的读书场景。首句“萧萧万竿玉,深护读书堂”以“万竿玉”比喻竹林,营造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氛围,竹子的萧瑟之声仿佛在守护着书斋,为读书之人提供了一个静谧的学习环境。接下来,“梦趁秋声薄,诗搀夜色凉”两句,通过梦境与诗歌的结合,展现了诗人沉浸在知识与艺术的海洋中,无论是梦中的轻盈还是夜晚的凉意,都成为灵感的源泉,进一步丰富了读书的意境。
“敲茶风递响,滴砚露涵香”则细腻地描绘了读书时的日常景象,茶水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声音,砚台中的墨汁在露水的滋润下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读书之人的生活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感知。
最后,“不杂有花树,花红不久长”一句,以花树的短暂盛开来对比竹林的永恒之美,强调了读书与追求知识的价值超越了物质的短暂繁华,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读书、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肉身大士延平公,眉毛如雪声如钟。
东坡醉眼亦多耳,信口呼作僧中龙。
坐令玉色烟峦里,晨钟暮鼓三千指。
而今滑冷撼不应,青灯白塔临寒水。
上人谈笑有精色,闻是延平坐中客。
紫霄峰下曾相逢,别来几何头已白。
地炉夜语寻前事,当日交游半生死。
与君等是三眠蚕,浮世百年那免此。
我寻旧游聊自娱,忽然见君欢有馀。
一笑且从吾所适,后会重来知有无。
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
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
故人书报新种畦,东皋豆麦稻水西。
更添庄屋成两脱,筑出涌路排沙泥。
柳插千本竹万个,鸡豚母子群相携。
又倚前冈辟场圃,更下南泊来凫鹥。
两年课役已似此,数岁渐可如山溪。
吾师报地适我与,胸中莹彻真琉璃。
一钱不敢力为尽,只得一饭仍鸡栖。
我惭汩没落陷阱,眼前差路知几蹊。
缅怀吾邦归未得,书来未读先酸悽。
本无去来强絷缚,亦非颠倒随倾挤。
万众过眼即他物,列鼎既饱均朝齑。
明年定作一村老,非施委曲谁刀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