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恭寿先生于黄山深谷得杖一枝双茎盘曲节目轮囷首尾仍合并为一极离奇瑰异之观为作短歌》
《恭寿先生于黄山深谷得杖一枝双茎盘曲节目轮囷首尾仍合并为一极离奇瑰异之观为作短歌》全文
清 / 华龙翔   形式: 古风

恭寿之杖一而两,夏后双龙落吾掌。

恭寿之杖两而一,駏蛩相合几忘匹。

骊珠百六节可数,追琢丁丁缺鬼斧。

八年刊木遍神州,遗却黄山笑神禹。

或言轩辕丹灶多遗薪,烬馀裂石蟠灵根。

双丫竞茁不相让,欲劈未劈成轮囷。

或言扶桑相纠老东溟,孙枝迸出仍骈颖。

九乌长喙日夜啄,节目蚴虬堕残梗。

我来欲把不敢触,恐是生蛟遭缚束。

先生兴至时捉之,不借云軿驾双鹄。

世途夔峡从崎嵚,扶携直过三山曲。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段奇特的经历,恭寿先生在黄山深谷中发现了一根形状奇异的拐杖。这根拐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拥有两个茎干,盘曲交织,仿佛是两条龙落在了先生的手掌之中。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想象,将拐杖的形态描绘得生动形象。

“恭寿之杖一而两,夏后双龙落吾掌。” 开篇即以“双龙”喻拐杖的两个茎干,形象地展现了其独特的形态。接着,“恭寿之杖两而一,駏蛩相合几忘匹。” 这一句通过“駏蛩”(蟋蟀)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拐杖两个茎干虽独立但又紧密相连的特点。

“骊珠百六节可数,追琢丁丁缺鬼斧。” 描述了拐杖上细密的纹理,如同珍珠般可数,但其精细程度超出了人类的雕刻技艺。“八年刊木遍神州,遗却黄山笑神禹。” 则讲述了拐杖的来历,似乎是在八年的时光里,遍历了神州大地,最终在黄山留下了笑谈。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提出了两种关于拐杖来源的传说:一种与古代炼丹术有关,认为拐杖是遗留的丹药所生;另一种则与神话中的扶桑树相关,暗示拐杖可能来自东方大海深处。无论是哪种传说,都赋予了拐杖神秘的色彩。

“我来欲把不敢触,恐是生蛟遭缚束。” 表达了诗人对拐杖的敬畏之情,担心触碰它会招致不测。最后,“先生兴至时捉之,不借云軿驾双鹄。” 指出如果恭寿先生兴致所至,或许能驾驭这根拐杖,如同驾驭双鹄飞翔于云端之上。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拐杖的奇特形态,也蕴含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索精神。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这一独特发现的深刻感受。

作者介绍

华龙翔
朝代:清

字丕光,江南无锡人。诸生。予未识丕光,杜云川太史为予言,同人赋诗,丕光诗成,众俱敛手,邑中才人也。后华生汉畿授予遗稿,寻味之,果如云川之言。
猜你喜欢

张子白休官却寄·其二

吏情如水迹如沤,抛却仙凫狎野鸥。

金马门高难寄傲,赤松家近好同游。

留衣笑与山僧别,筑室容将野老谋。

种得桃花成硕果,春风狼藉倩谁收。

(0)

答洗厚光来韵

十日柴门九不开,红尘飞过又黄埃。

无心暂住何曾住,有约能来及早来。

留客晚添煨芋火,怀人频上钓鱼台。

世间不少攒眉者,惟许先生去复回。

(0)

留别亦庵

三年衰病借閒房,冷局无端作笑场。

迟我别峰凭地主,还他华屋与空王。

蟪蛄聒耳山犹浅,鶗鴂伤心草不芳。

多谢门前生耳树,重来应恐是迷阳。

(0)

送僧洞然参方

挥手红尘入翠微,相逢岐路两依依。

心存海岳难留住,家在湖山及早归。

霜锷磨成须什袭,箭锋留待出重围。

悬知冀北空群后,应笑驽骀未息机。

(0)

挽郑听轩·其二

漫将呼吸辩存亡,一笑清风万古长。

野史近添高士传,里儿争识郑公乡。

心空止有愁肠在,身死犹闻侠骨香。

夙习破除除不尽,待君林下更商量。

(0)

懒诗·其四

不近人情不问天,涅槃轮转且随缘。

两条寒涕何因拭,七尺枯形任自然。

有口只堪长挂壁,无心不拟更参禅。

耽閒转觉多忙事,笑杀西来竺土仙。

(0)
诗词分类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诗人
姚月华 陈均 韦丹 蔡必胜 包播 裴廷裕 范纯礼 蓝采和 湘驿女子 盛度 王仲元 赵光远 刘程之 苏瑰 李夫人 柳泌 开元宫人 阎立本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