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影山窗淡,杯寒道院深。
世尘心力弱,时俗鬓毛侵。
烟莽开幽径,霜枝堕远林。
地偏愁独往,邻近喜相寻。
灯影山窗淡,杯寒道院深。
世尘心力弱,时俗鬓毛侵。
烟莽开幽径,霜枝堕远林。
地偏愁独往,邻近喜相寻。
此诗描绘了一幅夜晚在山中静谧环境下的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首联“灯影山窗淡,杯寒道院深”,以“淡”字形容灯影,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寒”字既指酒杯中的酒已凉,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这两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对比,勾勒出夜晚山中道院的幽静与冷清。
颔联“世尘心力弱,时俗鬓毛侵”,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逃避。在“世尘”与“心力弱”的对比中,凸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力感;“时俗”与“鬓毛侵”则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让诗人感到身心俱疲。
颈联“烟莽开幽径,霜枝堕远林”,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的景象。烟雾缭绕的山间小路,霜枝轻摇,落叶飘零,展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这一联不仅描绘了景色,也隐含了诗人寻找心灵归宿的愿望。
尾联“地偏愁独往,邻近喜相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渴望。在“地偏”与“愁独往”的情况下,诗人希望有人陪伴,因此“喜相寻”。这不仅是对友情的渴望,也是对心灵慰藉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与思考。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
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
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
爱君五十著綵服,儿啼却得偿当年。
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
金花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蹙绣。
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长陵朅来见大姊,仲孺岂意逢将军。
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
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