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驽不若驴,艺禾在去秕。
每每原田中,无使滋蔓起。
文情及武赦,管仲㩁其理。
君恩自照微,偏枯非令美。
大赂重南金,愿遇陶朱子。
服驽不若驴,艺禾在去秕。
每每原田中,无使滋蔓起。
文情及武赦,管仲㩁其理。
君恩自照微,偏枯非令美。
大赂重南金,愿遇陶朱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的《议狱诗》之十七,通过对比“服驽”与“驴”的不同用途,以及“去秕”与“艺禾”的农事比喻,来阐述治理国家和处理案件的道理。
首句“服驽不若驴”,以“驽”喻指能力平庸之人,而“驴”则因其能负重,被用来比喻有能力承担重任的人。这里暗含了对人才选拔的思考,即不应仅凭表面能力评价一个人,而应看其是否有承担重任的能力。
接着,“艺禾在去秕”与“去秕”与“艺禾”的对比,强调了在农业生产中去除杂草的重要性,以此类比到社会管理中,去除不良风气和行为,保持社会秩序的纯净和稳定。
“每每原田中,无使滋蔓起”进一步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并防止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文情及武赦,管仲㩁其理”引用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故事,管仲曾提出过“文武并用”的治国理念,即文治与武功相结合,既注重道德教化,也重视军事力量。这表明作者认为治理国家应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既要有仁政德治,也要有必要的武力威慑。
“君恩自照微,偏枯非令美”表达了对君主恩泽的思考,指出过分偏爱某一方面的政策或措施并非长久之计,应当全面均衡,避免偏颇。
“大赂重南金,愿遇陶朱子”则借用了古代商贾陶朱公(范蠡)的故事,表达了希望遇到像陶朱公那样善于理财、经营有方的人物,暗示了对国家经济管理和财政政策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探讨了人才选拔、社会管理、政策制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夜听墙下鸡,晓扫墙上霜。
鸡啼霜正白,繁星粲成章。
维兹古郓城,废塔河冰傍。
亦复有民社,鸡犬声相望。
我舟泊已久,徒旅行未遑。
回瞻百里间,形势转仓皇。
闷来走平陆,临眺齐鲁疆。
汶济日夜去,青徐互低昂。
泰山岳所尊,凫绎圣之邦。
归田事则远,怀古心孔伤。
鉴湖五月风露凉,玉人簸弄明月光。
陆离文采底相似,芙容下映双鸳鸯。
咫尺题诗掖垣去,綵笔香凝紫薇露。
长风吹送到蓬莱,又览珊瑚海中树。
勒马催船云满袍,楼船坐见帆樯高。
食单初捲贺监宅,归心已渡钱塘潮。
我昔东还卧荒甸,江海才华半相见。
山阴只共浮云间,不见能诗玉人面。
玉人环佩风泠泠,蕺山甬水空含情。
即今天子爱文采,春风殿上赋流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