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根渡海来,间关自天竺。
荫此旃檀林,枝柯贞以肃。
日日荡其光,宁为造化育。
回视梁唐春,荣枯成一宿。
百草皆有生,百草皆有欲。
安得群物心,忘情若斯木。
灵根渡海来,间关自天竺。
荫此旃檀林,枝柯贞以肃。
日日荡其光,宁为造化育。
回视梁唐春,荣枯成一宿。
百草皆有生,百草皆有欲。
安得群物心,忘情若斯木。
这首诗《菩提树》由明代诗人罗宾王所作,通过对菩提树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哲学的深刻思考。
首句“灵根渡海来,间关自天竺”描绘了菩提树的来源,它从遥远的天竺之地渡海而来,经历了艰难险阻,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接下来,“荫此旃檀林,枝柯贞以肃”描述了菩提树在旃檀林中生长的情景,其枝干挺拔,庄严而肃穆,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宁静的氛围。
“日日荡其光,宁为造化育”则进一步赞美了菩提树的光辉与生命力,它每日都在散发光芒,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力的象征。这句诗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力量与造化的伟大。
“回视梁唐春,荣枯成一宿”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对比,通过“梁唐春”的短暂与“荣枯”的永恒形成鲜明的反差,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感慨。
最后,“百草皆有生,百草皆有欲。安得群物心,忘情若斯木。”诗人将目光转向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提出一个深邃的问题:如何让所有生命都能像菩提树一样,达到忘却自我情感、追求内在平静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菩提树的赞美,也是对生命本质和心灵境界的探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
谁将冰蜜共囊封,结实祇园颗颗同。
蔽芾舍傍思召伯,周流林下赋扬雄。
花经春月千层白,颊傅秋霜一抹红。
江橘空甘得奴号,果中清品合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