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轮袍曲当时谱,沦落天涯。
侍酒随车,谁问行吟到日斜。
从教年少伤迟暮,怨入悲笳。
泪滴寒花,渐渐逢人说鬓华。
郁轮袍曲当时谱,沦落天涯。
侍酒随车,谁问行吟到日斜。
从教年少伤迟暮,怨入悲笳。
泪滴寒花,渐渐逢人说鬓华。
这首《采桑子二首(其一)》由清代诗人史承谦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首句“郁轮袍曲当时谱”,以“郁轮袍”这一古代服饰为引子,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流转。这里的“曲”不仅指音乐,也暗含着人生的旋律,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沦落天涯”一句,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流离失所,远离家乡的悲凉境遇。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楚。
“侍酒随车,谁问行吟到日斜。”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一边侍奉酒宴,一边吟诵诗歌的情景。在夕阳西下的时刻,这样的场景更添了几分凄凉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由与艺术追求的坚持。
“从教年少伤迟暮,怨入悲笳。”这里诗人将自己年轻时的憧憬与现在的衰老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哀叹。同时,“悲笳”这一乐器的使用,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情绪,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饱满。
“泪滴寒花,渐渐逢人说鬓华。”最后两句以“泪滴寒花”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岁月无情而落泪的情景,同时通过“逢人说鬓华”这一细节,展现了诗人试图向他人诉说自己的沧桑与变化,但又可能遭遇理解的困难或冷漠的现实。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间、空间、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反思。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一片青天月,晖晖五十里。
东出玉山峰,西到鹿溪水。
鹿溪东南楼,乌啼人夜起。
借问月来时,可照高楼里?
经秋露泠泠,曾否怨游子?
汉迥长空白,云飞夜色紫。
山断地相连,云头与云委。
况复月有情,照此复照彼!
今霄见月心,持归问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