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沉玉碎失光辉,皓月贞心斗雪飞。
慷慨果能酬妇道,从容原欲慰庭闱。
镜台夜静双鸾渡,华表春深两鹤归。
千古精灵应不散,九原含笑伴乌衣。
珠沉玉碎失光辉,皓月贞心斗雪飞。
慷慨果能酬妇道,从容原欲慰庭闱。
镜台夜静双鸾渡,华表春深两鹤归。
千古精灵应不散,九原含笑伴乌衣。
这首诗以“珠沉玉碎失光辉,皓月贞心斗雪飞”开篇,巧妙地将节妇郑氏的坚贞与纯洁比作皓月和斗雪,形象地描绘了她高尚的品德和不屈的精神。接下来,“慷慨果能酬妇道,从容原欲慰庭闱”两句,进一步赞扬了郑氏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敢与智慧,以及她对家庭的深情与关怀。
“镜台夜静双鸾渡,华表春深两鹤归”运用了双鸾渡镜台、鹤归华表的典故,象征着郑氏的灵魂在夜晚宁静中得以自由飞翔,如同仙鹤般归于自然,表达了对她死后灵魂得到解脱的美好祝愿。最后,“千古精灵应不散,九原含笑伴乌衣”则寄托了诗人对郑氏精神永存的信念,相信她的英灵会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陪伴着后人,给予他们力量与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节妇郑氏生前事迹的赞美与死后灵魂的颂扬,展现了对女性美德的崇高敬意,同时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咸通七载初参道,到处逢言不识言。
心里痴团若栲栳,三春不乐止林泉。
忽遇法王毡上坐,便陈疑恳向师前。
师从毡上那伽起,袒膊当胸打一拳。
骇散痴团獦狚落,举头看见日初圆。
从兹蹬蹬以碣碣,直至如今常快活。
只闻肚里饱膨脝,更不东西去持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