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去来,隐去游朝市。不离烦恼原,无希真妙理。
对境息贪痴,何假求高士?
是非不二见,法界同昆季。隐去来,大乐无基止。
隐去来,隐去游朝市。不离烦恼原,无希真妙理。
对境息贪痴,何假求高士?
是非不二见,法界同昆季。隐去来,大乐无基止。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梵志的《回波乐》系列之九,以“隐去”为主题,探讨了遁世与内心的修行之道。
“隐去来,隐去游朝市。” 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似乎在说,隐居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繁华中寻得一片宁静。“不离烦恼原,无希真妙理。” 表达了真正的隐逸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即使身处烦恼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追求虚幻的真理。
“对境息贪痴,何假求高士?”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修为,认为面对世间的一切,应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消除贪婪与痴迷,无需仰慕或依赖所谓的高人。真正的智慧和解脱,来自于自我内心的觉醒和净化。
“是非不二见,法界同昆季。” 这里强调了超越对立的观念,无论对错,都应以平等心看待,如同兄弟般和谐共处。在法界(佛教中的概念,指一切存在和现象的总和)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隐去来,大乐无基止。” 最后两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隐居并非最终目的,真正的快乐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快乐是永恒的,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隐喻和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和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独步东篱餐落菊,一幅乌纱漉浮玉。
悠然谢客欲醉眠,懒拾枯枝炮脱粟。
靖节先生骨已寒,回生何必须神丹。
紫阳一字冠青史,名节恃此安如山。
义熙一去知几变,金钿翠葆犹年年。
我生因循颠已华,甚矣今年脱左车。
嘲红弄绿少时态,岁晚相对惟寒花。
雨荒深院黄金尽,谁谓颜色埋尘沙。
高风雅致随遇见,帘外玉立横枝斜。
君是纯阳派,神清性亦真。
有诗聊遣兴,无术可医贫。
富贵皆尤物,江湖易老人。
置山钱足矣,客路莫因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