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彊与世异酸咸,扫洒真祠屡入衔。
新格似闻惟半俸,旧官那计是常参。
茶炉僧钵随时用,手板朝衫竟月缄。
赖有班书贫可贴,且谋蒲笋慰饥馋。
木彊与世异酸咸,扫洒真祠屡入衔。
新格似闻惟半俸,旧官那计是常参。
茶炉僧钵随时用,手板朝衫竟月缄。
赖有班书贫可贴,且谋蒲笋慰饥馋。
这首诗《戏书》由宋代诗人葛胜仲所作,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于仕途生活的一种独特见解和态度。
首联“木彊与世异酸咸,扫洒真祠屡入衔”以“木彊”比喻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与世俗的酸甜苦辣保持距离。诗人多次清扫神祠,象征着他对清廉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官场中复杂人际关系的淡然处之。
颔联“新格似闻惟半俸,旧官那计是常参”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在官场中的处境。新职位可能只有一半的俸禄,而旧官职的待遇却难以计算,暗示了诗人对官位与俸禄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官场变迁的无奈与淡然。
颈联“茶炉僧钵随时用,手板朝衫竟月缄”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一幕,无论是僧人的茶炉还是日常用品,都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手板和朝衫的闲置,更显出诗人对官场事务的疏离感,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尾联“赖有班书贫可贴,且谋蒲笋慰饥馋”表达了诗人虽身处贫困,但仍有《史记》这样的书籍作为精神寄托,同时,通过寻找蒲笋来满足口腹之欲,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乐观与自得其乐的心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既体现了对清廉自守的坚持,又展现了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豁达。
何人双赠水精瓶,梅花数枝瓶底生。
瘦枝尚带折痕在,隔瓶照见透骨明。
大枝开尽花如雪,小枝未开更清绝。
争从瓶口迸出来,其奈堪看不堪掇。
人言水精初出万壑时,欲凝未凝如冻脂。
上有江梅花正盛,吹折数枝堕寒镜。
玉工割取到人间,琢出瓶子和梅看。
至今犹有未凝处,瓶里水珠走来去。
只愁窗外春日红,瓶子化作亡是公。
谁作春山新幛子,尖峰为笔天为纸。
近看点缀八九山,山外远山三万里。
纸痕惨淡远山昏,上有长松青到云。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笔轻轻盖。
须臾粉淡松复青,至竟远山描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