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作春山新幛子,尖峰为笔天为纸。
近看点缀八九山,山外远山三万里。
纸痕惨淡远山昏,上有长松青到云。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笔轻轻盖。
须臾粉淡松复青,至竟远山描不成。
谁作春山新幛子,尖峰为笔天为纸。
近看点缀八九山,山外远山三万里。
纸痕惨淡远山昏,上有长松青到云。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笔轻轻盖。
须臾粉淡松复青,至竟远山描不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景的画面,通过诗人巧妙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诗人的艺术追求。
“谁作春山新幛子,尖峰为笔天为纸。”开篇即设定了一个宏大的画卷,春山如同一幅新的绘画,而尖峰和广阔的天空则是大自然赋予的笔与纸。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景象,也彰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近看点缀八九山,山外远山三万里。”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想象,将近处的八九座山与远处更为辽阔的山峦联系起来,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常见的层次感和深远感。
“纸痕惨淡远山昏,上有长松青到云。”这里“纸痕”指的是画面上的笔触,而“惨淡”则表达了一种淡远的意境。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显得朦胧,而山上的长松则直达云端,给人以清净脱俗之感。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笔轻轻盖。”诗人对自己的画作进行了自我批评,觉得松树的颜色过于鲜亮,于是拿起粉笔轻轻地加以修饰。这不仅体现了诗人追求完美的态度,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艺术细节的关注。
“须臾粉淡松复青,至竟远山描不成。”经过一番调整,原本过于鲜艳的松树颜色变得柔和起来,但即便如此,对于那远处难以描绘的山峦,诗人仍感到力不从心。这两句生动地表达了艺术家面对自然美景时的敬畏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山色的细腻描写和个人艺术追求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象、达到精神境界的审美追求。
瓶花千百样,要好是、在人为。
或冷淡相兼,疏疏密密,转侧相宜。
或苍秀艳丽者,似洞天幽谷态离奇。
或是粗枝大叶,恍然羽葆云旗。铜觚瓦瓮右军持。
风月好良期。绝妙处微微,半窗月影,荡荡风丝。
不同丁香结子,也不同红豆寄相思。
那怕游蜂细蝶,任他青女封姨。
华堂春暖,正绮席初开,将军私第。
名士倾城相际会,莲漏厌厌凡几。
觞倒鸬鹚,杯传鹦鹉,夜静鱼龙戏。
笙歌乍歇,清讴檀板方起。
忽听玉勒骄嘶,雄心横发,长剑崆峒倚。
锦地灯天人既醉,指掌山川聚米。
火树擎红,帐丝围紫,暗目佳人语。
主人解事,留髡送客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