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奋布衣,遂成士崩势。
偏袒一大呼,秦已无二世。
匹夫举大名,汤武若符契。
扶苏虽当立,诈称亦非计。
将诛无道秦,师行宜大誓。
成败在上天,西向乘锋锐。
毋示天下私,自王以微细。
为秦多益敌,六国蒙嘉惠。
入关令诸侯,功德可为帝。
陈涉奋布衣,遂成士崩势。
偏袒一大呼,秦已无二世。
匹夫举大名,汤武若符契。
扶苏虽当立,诈称亦非计。
将诛无道秦,师行宜大誓。
成败在上天,西向乘锋锐。
毋示天下私,自王以微细。
为秦多益敌,六国蒙嘉惠。
入关令诸侯,功德可为帝。
此诗《咏古(其十四)》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借陈涉起义之事,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赞颂与对权力更替的深刻思考。
首句“陈涉奋布衣”点出主角陈涉出身卑微,却能振臂一呼,引发大规模的反抗。接着“遂成士崩势”描绘了陈涉起义后,秦朝的统治如同大厦将倾,形势急转直下。随后“偏袒一大呼,秦已无二世”描述陈涉的号召力,秦朝政权岌岌可危,似乎已无法维持长久。
“匹夫举大名,汤武若符契”赞扬陈涉如同商汤、周武王一般,以微小之力成就大业,符合历史的天命。紧接着“扶苏虽当立,诈称亦非计”指出即使扶苏本应继位,但陈涉的起义并非虚妄之举,而是顺应民心。
“将诛无道秦,师行宜大誓”表明陈涉起义是为了推翻暴政,因此在征讨秦朝时应当发布广泛的檄文,凝聚人心。接下来“成败在上天,西向乘锋锐”暗示起义的成功与否,实则由命运决定,陈涉率军西进,锐不可挡。
“毋示天下私,自王以微细”强调起义不应有私心,即使是出身低微之人也能成为王者。最后“为秦多益敌,六国蒙嘉惠。入关令诸侯,功德可为帝”总结,陈涉的起义不仅削弱了秦国的力量,也使六国得到恩惠,最终进入关中,建立了新的政权,功勋卓著,可称为帝王。
整首诗通过对陈涉起义的描绘,展现了历史英雄的气魄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权力更迭、英雄造时势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