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裁书问道安,故园明月几回看。
身閒对客题诗易,岁俭逢人乞米难。
风动空山孤锡响,霜深禅榻衲衣寒。
知师不作天涯梦,长夜忘眠坐戒坛。
逆旅裁书问道安,故园明月几回看。
身閒对客题诗易,岁俭逢人乞米难。
风动空山孤锡响,霜深禅榻衲衣寒。
知师不作天涯梦,长夜忘眠坐戒坛。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异乡寄宿时的思绪与情感。首联“逆旅裁书问道安,故园明月几回看”,诗人身处他乡,通过写信询问平安,心中却总是牵挂着远方的家园,那里的明月不知已照过多少次。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既深沉又细腻。
颔联“身閒对客题诗易,岁俭逢人乞米难”,反映了诗人生活的状态。在闲暇之时,面对客人,题诗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然而,在年成歉收的岁月里,向人乞讨粮食却成了难以启齿的艰难之举。这两句对比鲜明,展现了诗人生活的不易和内心的矛盾。
颈联“风动空山孤锡响,霜深禅榻衲衣寒”,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孤独与清苦。风吹过空旷的山林,孤寂的锡杖发出声响,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寂寞;而深秋的霜冻,使得禅房中的木榻和僧衣都显得格外寒冷,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生活的清贫与修行的艰辛。
尾联“知师不作天涯梦,长夜忘眠坐戒坛”,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他知道朋友不会沉溺于远方的幻想,而是会在这漫长的夜晚,坐在戒坛上,静心修行,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一句不仅体现了对朋友的了解和尊重,也流露出诗人对修行生活的深刻体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生活的不易、内心的孤独以及对修行的深刻理解,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洞庭吞天天无风,月印一镜星涵空。
波心千丈光五色,渔人啧啧疑垂虹。
睨而视之寂不见,举网下罩追遗踪。
须臾雷轰怒涛吼,鼓荡六合雰溟濛。
所得非鱼亦非龙,炯然三尺贯当中。
肉销骨立精气融,铿鍧其声韬其锋。
越砥稍稍加磨砻,壮士见之肝胆雄。
雷焕已死不可起,有谁解识斗间气。
人疑龙泉或太阿,万古凡剑空一洗。
倚楼西北望边城,连月亘天烽火明。
隐忧枕上思请缨,夜半跃鞘床头鸣。
梦中见告若有神,吾价岂但直百金,吾勇岂但敌一人。
知君素有击楫中流心,誓当助君报国万里清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