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在何所,仍在西北荒。
渠魁既未获,丑逆因跳梁。
留处军原寡,计月输糇粮。
协力剪渠羽,中路乃乖张。
反戈忽内向,百骑曾奚当。
犯台夺军食,遂致大獗猖。
回思去年来,饥赈乱与康。
谁知煦妪恩,不足怀豺狼。
我直彼则曲,六师宜张皇。
以正讨凶乱,言顺气倍强。
劲卒简子弟,召募非编氓。
储胥发帑项,赋役非加常。
其间或雇赁,仍令计价偿。
究不无劳民,宽赋颁十行。
内安外易攘,逆靖顺受庆。
丙夜筹军机,九微对烛光。
宴乐弗耽盘,敉宁期久长。
出师匪得已,永言示大方。
出师在何所,仍在西北荒。
渠魁既未获,丑逆因跳梁。
留处军原寡,计月输糇粮。
协力剪渠羽,中路乃乖张。
反戈忽内向,百骑曾奚当。
犯台夺军食,遂致大獗猖。
回思去年来,饥赈乱与康。
谁知煦妪恩,不足怀豺狼。
我直彼则曲,六师宜张皇。
以正讨凶乱,言顺气倍强。
劲卒简子弟,召募非编氓。
储胥发帑项,赋役非加常。
其间或雇赁,仍令计价偿。
究不无劳民,宽赋颁十行。
内安外易攘,逆靖顺受庆。
丙夜筹军机,九微对烛光。
宴乐弗耽盘,敉宁期久长。
出师匪得已,永言示大方。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出师》。诗中描绘了出兵作战的情景,从战略部署到士兵招募、物资筹备,再到夜晚筹划军机,展现了皇帝对军事行动的全面考虑和关注。
首句“出师在何所,仍在西北荒”,点明了出师的目的地——西北边疆,暗示了战争的背景可能与边防有关。接着,“渠魁既未获,丑逆因跳梁”描述了敌方首领尚未被擒获,叛乱分子趁机作乱的情况。
“留处军原寡,计月输糇粮”表明军队数量有限,需要精打细算,保证粮食供应。接下来,“协力剪渠羽,中路乃乖张”表达了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指出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分歧。
“反戈忽内向,百骑曾奚当”描绘了出乎意料的内部叛变,面对突然的威胁,百人小队显得无力应对。“犯台夺军食,遂致大獗猖”进一步说明了叛乱的严重性,不仅侵犯了领土,还夺取了军粮,导致局势恶化。
“回思去年来,饥赈乱与康”对比了过去一年的和平景象与当前的动荡,强调了叛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谁知煦妪恩,不足怀豺狼”表达了对叛乱分子贪婪本性的谴责,即使曾经给予过恩惠,也未能感化他们。
“我直彼则曲,六师宜张皇”指出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强调了军队应采取果断行动。“以正讨凶乱,言顺气倍强”表达了通过正义手段打击叛乱的决心,认为这样做会增强军队的力量。
“劲卒简子弟,召募非编氓”说明了精锐部队的选拔和招募,强调了士兵的素质。“储胥发帑项,赋役非加常”提到储备物资和财政支持,确保了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其间或雇赁,仍令计价偿”体现了对雇佣兵的使用,同时强调了经济补偿。
“究不无劳民,宽赋颁十行”表达了对民众负担的关注,通过减轻赋税来安抚民心。“内安外易攘,逆靖顺受庆”强调了内部稳定和对外平定叛乱的重要性。“丙夜筹军机,九微对烛光”描绘了深夜筹划军事行动的场景,显示了皇帝的勤勉和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
最后,“宴乐弗耽盘,敉宁期久长”表达了皇帝希望在平定叛乱后,能够享受短暂的和平,期待长久的安宁。“出师匪得已,永言示大方”总结了出师的必要性和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皇帝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乾隆皇帝在处理国家危机时的智慧和决心,以及对国家统一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