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相天魔学舞成,垂肩璎珞太憨生。
分明即是西番曲,齐唱多罗作梵声。
妙相天魔学舞成,垂肩璎珞太憨生。
分明即是西番曲,齐唱多罗作梵声。
这首诗描绘了在茄藤社中观赏番戏的情景,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演出的生动与魅力。
首句“妙相天魔学舞成”,巧妙地将舞蹈中的角色比作天魔,形象地表现了舞者们在舞台上展现出的神秘与灵动,仿佛天魔也学会了人间的舞蹈,充满了奇幻色彩。
次句“垂肩璎珞太憨生”,通过描述舞者身上的垂肩璎珞,不仅展现了服饰的华丽,更赋予了角色一种憨态可掬的形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句“分明即是西番曲”,点明了演出内容是西番(西藏)的曲目,强调了异域文化的引入,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深度和多样性。
最后一句“齐唱多罗作梵声”,描绘了演员们共同演唱的声音如同梵音般纯净,既体现了音乐的和谐之美,又暗示了宗教元素的融入,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番戏表演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清末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美的欣赏与赞美。
卓哉全归子,离尘返冥极。
却观人世间,千载犹一息。
赠言在吾耳,风规良可则。
欲叩封禅书,探囊竟无得。
盛名不易居,直道我所遵。
虽枉嘉遁志,未渝白圭言。
罢钓出沧海,迥帆溯江濆。
城闉远灭没,风水屡崩奔。
萧条故交地,怆悢游子魂。
始雷茂阳泽,孤生限穷鳞。
沈翔自殊势,衰荣实同根。
战胜物可遗,目击道已存。
乘桴讵无取,绝弦难具论。
寄言同心子,毋徒念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