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子真,甘恬秉默。非服弗服,非食弗食。
不荅徵车,为农草泽。吁嗟法言,撰其玄德。
谷口子真,甘恬秉默。非服弗服,非食弗食。
不荅徵车,为农草泽。吁嗟法言,撰其玄德。
此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子真的高士形象,他居住在山谷之口,秉持着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子真不随便接受外来的衣物,也不随意食用非自然的食物,展现了他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生活方式。他拒绝了外界的征召,选择在田野间耕作,过着与世无争的农夫生活。诗人通过“吁嗟法言,撰其玄德”表达了对子真高尚品德的赞叹和敬仰,认为他的行为体现了深邃的道德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子真的生活细节描绘,展现了高士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尘嚣的理想人格,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去年谢病辞黄屋,夜夜乡心梦相续。
今年罢郡理菟裘,喜在家庭厕兰玉。
阿翁年德冠吾宗,时亲典刑听约束。
怀奇终待玉三献,世路不堪珠九曲。
爱酒惟忧北海空,居贫不作扬雄逐。
如何蔬粝肯淹留,不为盘餐为宗族。
忘怀一醉见天真,穷达宁烦詹尹卜。
归作长歌写悲壮,千载骚人可奴仆。
客星在天翁莫愁,赫赫太阳升若木。
大哉观世音,愿力不思议。
化身千百亿,于一刹那顷。
香山大因缘,悯念苦海众。
慈悲示修證,欲同到彼岸。
受辱不退转,是乃忍辱仙。
抉眼断两手,不啻弃涕唾。
欻然千手眼,照用无边际。
至人见与执,不在千手眼。
向来弃去时,初无一毫欠。
乃至以千记,我亦无赢馀。
是故将示寂,还复本来相。
犹如大虚空,云电或风霾。
须臾各霁止,太虚自寥廓。
我今仰灵踪,欢喜发洪愿。
今生未丧世,誓愿永归依。
更与见闻者,同登无上法。
清明玩赏正繁华,今日林梢落尽花。
人散酒阑春已去,一泓初涨满池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