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两鸣鸠语画檐,雨馀芳草欲生烟。
瓮头酒熟常留客,象外诗成颇类仙。
扬子有才犹执戟,渊明无事合归田。
地偏时事人传少,收拾琴书且醉眠。
两两鸣鸠语画檐,雨馀芳草欲生烟。
瓮头酒熟常留客,象外诗成颇类仙。
扬子有才犹执戟,渊明无事合归田。
地偏时事人传少,收拾琴书且醉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peaceful scene,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两两鸣鸠语画檐”,形象地描绘了屋檐下鸠鸟交织的鸣叫声,给人一种静谧而亲切的感觉。"雨馀芳草欲生烟"则是对春天细雨后,花草间弥漫着的湿润气息和生机的描写,通过“烟”的形象,增添了一种朦胧、梦幻的美感。
"瓮头酒熟常留客"表明诗人热爱交友,对于来访的朋友总是以醇香的酒水相待,体现了诗人的热情好客。而“象外诗成颇类仙”则透露出诗人对自己的文学创作颇为自豪,其作品之美,如同超凡脱俗的仙境。
"扬子有才犹执戟"一句中,“扬子”通常指的是才能出众的人,而“犹执戟”则是说尽管有才华,但依然持戟守卫,可能是在暗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自己的无力感。紧接着的“渊明无事合归田”,则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纷扰,归隐田园,以寻求内心的平静。
最后两句"地偏时事人传少,收拾琴书且醉眠",诗人通过“地偏”二字,表明自己所处之地偏僻遥远,同时也是在叙述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收拾琴书且醉眠"则是说诗人将时间花在了整理琴瑟和书籍上,并以酒为伴沉浸于梦乡,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自信与归隐田园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正德二年春,正月上元日。
太阳行近西,圆光渐亏蚀。
初惊月上弦,复讶晦还魄。
天道虽云幽,人事讵为得。
曾是妾乘夫,曾是臣抗极。
曾是佞倖昌,曾是蛮夷猾。
曾是我谏官,匡救乏忠赤。
曾是太史氏,美恶失真实。
曾是心膂病,调燮未有力。
曾是股肱惰,依违怠若职。
曾是执法偏,冤枉无与直。
曾是支度费,箕敛事掊尅。
曾是土木兴,居者未有室。
曾是干戈縻,行者未得息。
曾是风俗颓,教化未扶植。
曾是纲纪沦,激扬未严密。
曾是正直疏,鸣凤多摈斥。
曾是谗邪显,燕石作圭璧。
曾是牧伯轻,承宣亦壅塞。
曾是郡令虚,孤寡不遑恤。
百度苟无愆,群沴何能入。
挝鼓徒尔喧,大书宜直笔。
所以我作歌,反己先自责。
告尔百君子,秉心同汲汲。
《正德二年元日日食》【明·王缜】正德二年春,正月上元日。太阳行近西,圆光渐亏蚀。初惊月上弦,复讶晦还魄。天道虽云幽,人事讵为得。曾是妾乘夫,曾是臣抗极。曾是佞倖昌,曾是蛮夷猾。曾是我谏官,匡救乏忠赤。曾是太史氏,美恶失真实。曾是心膂病,调燮未有力。曾是股肱惰,依违怠若职。曾是执法偏,冤枉无与直。曾是支度费,箕敛事掊尅。曾是土木兴,居者未有室。曾是干戈縻,行者未得息。曾是风俗颓,教化未扶植。曾是纲纪沦,激扬未严密。曾是正直疏,鸣凤多摈斥。曾是谗邪显,燕石作圭璧。曾是牧伯轻,承宣亦壅塞。曾是郡令虚,孤寡不遑恤。百度苟无愆,群沴何能入。挝鼓徒尔喧,大书宜直笔。所以我作歌,反己先自责。告尔百君子,秉心同汲汲。
https://shici.929r.com/shici/4NHd2jD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