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上人,乃是妙喜之云孙。
西江一口吸不尽,又向玉溪寻白云。
玉溪澄澄清见底,千年?接曹溪水。
松风吹作海潮音,重重楼阁凌空起。
到寺欣逢大闰年,宝花如雨散诸天。
有约中秋月明夜,待余来问木樨禅。
宁上人,乃是妙喜之云孙。
西江一口吸不尽,又向玉溪寻白云。
玉溪澄澄清见底,千年?接曹溪水。
松风吹作海潮音,重重楼阁凌空起。
到寺欣逢大闰年,宝花如雨散诸天。
有约中秋月明夜,待余来问木樨禅。
此诗由明代诗人胡奎所作,题为《送宁上人住玉溪》。诗中描绘了宁上人的修行之路,以及其最终驻足于玉溪的情景。
首句“宁上人,乃是妙喜之云孙”,以宁上人为主人公,巧妙地将他与佛教中的妙喜佛联系起来,暗示其修行的高深和佛性的传承。接着,“西江一口吸不尽,又向玉溪寻白云”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宁上人对佛法的追求无尽,即使在西江这样的大河中也难以满足,最终他转向了玉溪,寻找更纯净的修行之地。
“玉溪澄澄清见底,千年?接曹溪水”描绘了玉溪清澈见底的美景,与千年古道相连,仿佛是连接着历史与传统的源头——曹溪,寓意着宁上人在此地将获得深厚的佛法根基。
“松风吹作海潮音,重重楼阁凌空起”则通过自然界的风声与人工建筑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松风如同海潮般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佛法的深远;而重重楼阁凌空而起,则象征着宁上人在修行道路上的成就与境界的提升。
最后,“到寺欣逢大闰年,宝花如雨散诸天”描述了宁上人到达寺庙时恰逢大闰年的景象,宝花如同雨水般洒落,既是对宁上人修行成果的赞颂,也是对佛法普照大地的美好祝愿。
“有约中秋月明夜,待余来问木樨禅”则表达了诗人对宁上人未来的期待,期待在中秋月明之夜,与宁上人共同探讨佛法的奥义,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对佛法共同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宁上人对佛法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在玉溪修行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法智慧的赞美和对修行者精神世界的向往。
王耶王耶何乖劣。不顾宗庙听谗孽。
任用无忌多所杀。诛夷白氏族几灭。
二子东奔适吴越。吴王哀痛助忉怛。
垂涕举兵将西伐。伍胥白喜孙武决。
三战破郢王奔发。留兵纵骑虏京阙。
楚荆骸骨遭掘发。鞭辱腐尸耻难雪。
几危宗庙社稷灭。庄王何罪国几绝。
卿士凄怆民恻悷。吴军虽去怖不歇。
愿王更隐抚忠节。勿为谗口能谤亵。
东风候行色,花飞春正阑。
少年欲射策,意气不可干。
一家寄岭外,万里游长安。
殷勤堂上饯,酡颜强为欢。
季子说燕赵,徒然救饥寒。
阮生哭穷途,亦复非达观。
所贵致身早,为世芟榛菅。
慷慨出门去,欲行重盘桓。
古来英俊人,屈伸青云端。
鹰准凌高秋,倏忽生羽翰。
珊瑚出海底,不采空自残。
森森琼树枝,宜植百宝栏。
不知上林树,何时巢凤鸾。
音尘日以远,长路何漫漫。
岂不念骨肉,未免催心肝。
离情漫江海,春水日夜宽。
努力慎自爱,毋为涕汍澜。
剪韭韶光,落灯时节,东风今夜初暖。
缕金屏内香浓,碧玉盏中春浅。
鸟声报客,正风揭、画帘丝软。
好良宵、不饮何为,况有玉凫银燕。
红烛里、忽抛星眼。绡幕外、谁凝雪面。
依稀人在琼楼,只少歌翻阆苑。
画图相识,又恼乱、心情如线。
最牵愁、我梦扬州,月下箫声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