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水,何漫漫。昔与淮相安,今溢淮南岸。
淮流入江古未闻,河水一入江流浑。
清河之口渺无际,黄云浊浪相吐吞。
河滨居民危岌岌,门基水齧无墙壁。
旧时官路已成河,旋结颓茅蔽风日。
日食何能给烟爨,妻啼儿号常夜半。
相看朝夕难自保,流亡已遂惊鸟散。
曾闻三白兆丰馀,水及故岸蝗为鱼。
徵之近岁两无应,飞蝗江北江南俱。
蝗大发,害我禾。水大至,荡我家。明年水至将奈何。
河之水,何漫漫。昔与淮相安,今溢淮南岸。
淮流入江古未闻,河水一入江流浑。
清河之口渺无际,黄云浊浪相吐吞。
河滨居民危岌岌,门基水齧无墙壁。
旧时官路已成河,旋结颓茅蔽风日。
日食何能给烟爨,妻啼儿号常夜半。
相看朝夕难自保,流亡已遂惊鸟散。
曾闻三白兆丰馀,水及故岸蝗为鱼。
徵之近岁两无应,飞蝗江北江南俱。
蝗大发,害我禾。水大至,荡我家。明年水至将奈何。
此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清河口地区因河水泛滥而引发的严重灾情。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河水漫溢、土地被淹、居民生活困苦的场景。
首句“河之水,何漫漫”,开篇即以河水泛滥的景象引入主题,形象地描绘出河水汹涌澎湃、无边无际的壮阔画面。接着,“昔与淮相安,今溢淮南岸”两句对比鲜明,强调了河水泛滥对淮河沿岸的影响,昔日的安宁已被洪水打破。
“淮流入江古未闻,河水一入江流浑”两句进一步描述了河水泛滥的严重性,指出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罕见,河水涌入长江后,使得江水变得浑浊不堪。随后,“清河之口渺无际,黄云浊浪相吐吞”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清河口处洪水滔天、黄云翻滚、浊浪翻腾的壮观景象。
接下来,“河滨居民危岌岌,门基水齧无墙壁”两句直接揭示了洪水对居民生活的直接影响,洪水侵蚀着河岸,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诗人通过“旧时官路已成河,旋结颓茅蔽风日”两句,进一步展示了洪水对道路和居民生活设施的破坏,以及洪水带来的阴暗、压抑的环境。
“日食何能给烟爨,妻啼儿号常夜半”两句描绘了洪水期间居民生活的艰难,他们无法正常获取食物,夜晚更是充满了妻儿的哭泣声。最后,“相看朝夕难自保,流亡已遂惊鸟散”两句表达了居民面对洪水时的无助和恐惧,许多人不得不逃离家园,如同惊飞的鸟儿四处散落。
“曾闻三白兆丰馀,水及故岸蝗为鱼”两句提到过去曾有丰收的预兆,但如今洪水却淹没农田,导致蝗虫也成了鱼的食物,暗示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而,“徵之近岁两无应,飞蝗江北江南俱”两句指出近年来没有出现预示丰收的征兆,江北江南都遭受了蝗虫灾害,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灾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蝗大发,害我禾。水大至,荡我家”两句总结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和家庭的双重打击。“明年水至将奈何”则表达了对未来洪水的担忧,暗示了灾情可能持续或加剧的趋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清河口地区洪水灾害的描绘,反映了明代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和无力,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于灾难的无奈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