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洲误是真,萋萋忽盈视。
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
飒然风至草不动,始悟丹青得如此。
丹青变化不可寻,翻空作有移人心。
犹言雨色斜拂座,乍似水凉来入襟。
沧洲说近三湘口,谁知卷得在君手。
披图拥褐临水时,翛然不异沧洲叟。
沧洲误是真,萋萋忽盈视。
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
飒然风至草不动,始悟丹青得如此。
丹青变化不可寻,翻空作有移人心。
犹言雨色斜拂座,乍似水凉来入襟。
沧洲说近三湘口,谁知卷得在君手。
披图拥褐临水时,翛然不异沧洲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深情赞美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沧洲误是真,萋萋忽盈视。"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初见画中沧洲景象时的惊喜与沉醉,那些细腻的笔触仿佛真实存在,让人眼前一亮。
"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 接着,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特有的柔和情怀,以及画中人物采摘花草的情景,这里的“褰裳”指的是衣襟下垂的样子,“掇芳芷”则是形容采集花卉的动作。
"飒然风至草不动,始悟丹青得如此。" 这两句诗表达了画中景物虽然静谧无声,但却透露出一种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让人领悟到绘画艺术的高超。
"丹青变化不可寻,翻空作有移人心。" 诗中的“丹青”指的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颜料,这里用来赞美画家的技艺,那种色彩的运用让人难以捉摸其奥秘,仿佛能够撩动人的情怀。
"犹言雨色斜拂座,乍似水凉来入襟。" 这两句写出了画中的雨景,或许是细雨如丝,给人带来一种清凉的感觉,好像雨水渗透了衣襟一般。
"沧洲说近三湘口,谁知卷得在君手。" 诗中提到的“沧洲”很可能是一个地名,或是画中的一个场景,而“三湘口”则可能指的是长江流域的某个地方。这里诗人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赞叹,认为那样的艺术成就在于作者之手。
"披图拥褐临水时,翛然不异沧洲叟。" 最后两句则是写诗人自己在观赏这幅画时的感受,那种亲切和共鸣,就像真的站在沧洲边上一样。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画面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