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翠阴森,寒泉浸、几峰奇石。
销畏日、溪蒲呈秀,水蕉供碧。
筠簟平铺光欲动,纱裯高挂空无色。
似月明、苹叶起秋风,潇湘白。不敢笑,红尘客。
争肯羡,神仙宅。且披襟脱帽,自适其适。
靖节窗风犹有待,本初朔饮非长策。
怎似我、心闲便清凉,无南北。
竹翠阴森,寒泉浸、几峰奇石。
销畏日、溪蒲呈秀,水蕉供碧。
筠簟平铺光欲动,纱裯高挂空无色。
似月明、苹叶起秋风,潇湘白。不敢笑,红尘客。
争肯羡,神仙宅。且披襟脱帽,自适其适。
靖节窗风犹有待,本初朔饮非长策。
怎似我、心闲便清凉,无南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水画卷,诗人以深厚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开篇“竹翠阴森,寒泉浸、几峰奇石”便是对一处幽深山谷景色的生动描写,翠绿的竹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而清冽的溪水潺潺流过奇形怪状的岩石,这是一种典型的江南山水景观。
接着,“销畏日、溪蒲呈秀,水蕉供碧”则是对光线与植物间的美妙互动之描述。阳光透过树梢,照在清澈的溪流上,让岸边生长的蒲草显得更加鲜活,而水中的芭蕉则在碧绿的水中摇曳自如。
“筠簟平铺光欲动,纱裯高挂空无色”一句,则是对自然界中物象与光影交织的细腻描绘。筠簟即竹席,平铺在山石之上,阳光照耀其间,仿佛有生命般地轻轻摇曳。而纱裯,即轻薄的丝绸,被高高挂起,在空气中飘荡,不染尘埃,显得无比纯净。
“似月明、苹叶起秋风,潇湘白”一句,则是对夜晚景色的描写。夜色如同初升的新月般清澈,而秋风轻拂过水面的苹(即菰,水生植物),激起层层涟漪,让潇湘之水显得更加莹白。
“不敢笑,红尘客。争肯羡,神仙宅”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于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山中隐逸生活的向往。不敢笑,是因为他并不愿意嘲讽那些追逐名利的人;而“红尘客”,即是普通人被俗世所困。神仙宅,则是指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一个超脱世俗羁绊的地方。
至于“且披襟脱帽,自适其适”则是对自己放松心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写照。在这片美丽的山水之间,诗人卸下尘世的重担,无拘无束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
“靖节窗风犹有待,本初朔饮非长策”一句,则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描述。靖节可能指的是某个节气,而窗外的风,诗人还在等待着什么,这里留下了一个悬念。本初朔,即月初时的意思,而“饮非长策”,则表达了一种短暂聚会后便各自分散的情景。
最后,“怎似我、心闲便清凉,无南北”一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自得其乐的表达。只要自己的心灵平静和谐,那么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之外的清凉,这份清凉,不受地域限制,是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他那种超然物外、内心自在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