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日香林报夕曛,灵花祇树倍缤纷。
千年笔授人如见,七叶衣传偈亦闻。
繫马从参都讲席,行瓢方乞募缘文。
由来十八高贤会,莫遣延之咏五君。
佛日香林报夕曛,灵花祇树倍缤纷。
千年笔授人如见,七叶衣传偈亦闻。
繫马从参都讲席,行瓢方乞募缘文。
由来十八高贤会,莫遣延之咏五君。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佛教修行场景。首句“佛日香林报夕曛”,以夕阳映照在香林之上,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又宁静的氛围,象征着佛法的光辉与智慧的光芒。接着,“灵花祇树倍缤纷”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灵花与祇树的繁茂与色彩斑斓,象征着佛法的丰富与深邃。
“千年笔授人如见,七叶衣传偈亦闻”两句,通过描述千年古笔的传承和七叶衣的传递,强调了佛法知识与教义的连续性和重要性,仿佛让人亲眼见证历史的流转与智慧的传承。
“繫马从参都讲席,行瓢方乞募缘文”描绘了僧侣们虔诚地参与法会,以及他们为传播佛法而四处募捐的情景,体现了佛教修行者的无私与奉献精神。
最后,“由来十八高贤会,莫遣延之咏五君”则以古代高贤聚会的典故,表达了对当前僧侣们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佛法的赞许,同时也寄寓了希望他们能像古代贤士一样,留下不朽的功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修行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法的庄严、智慧、传承与实践,以及僧侣们的奉献精神,充满了对佛法的崇敬之情。
轻寒欺短袂,软红醉踏,断梦拟重温。
画楼天半起,燕去谁家,冷落旧巢痕。
柔波漾碧,载短楫、曾赋桃根。
归路遥,角声吹送,次第近黄昏。纷纷。
横云征雁,噪柳飞鸦,写凄凉不尽。
还暗惊、高梧金井,啼纬秋魂。
相思岁岁花争发,愿小山、丛桂留人。
筝柱换,歌声又软梁尘。
柳翠藏莺,花绯招燕,栌枝摇荡纤玉。
湖水湖烟,春人春事,听唱高阳台曲。
一碧冥濛影,记斜日、段家桥北。
他时重证幽盟,旧游沤鹭应熟。谁信蘋花几簇。
更约住、溪山都化新绿。
望远蓬蓬,寻烟渺渺,欲采芳愁盈掬。
无恙清波在,想酝酿、满湖醽醁。
梦剪吴淞,夜船江雨吹竹。
客鬓渐丝,梅花应笑,伤春人瘦如许。
无憀身四海,有恨心千古。登临仲宣罢赋。
望湘云、渺然湘浦。
西北楼高,东南日出,谁识此情苦。悠悠眼看行路。
傍双飞燕子,王谢门户。柳绵莺思窄,花落鹃声去。
十年一剑飘零矣,叹落花、风尘孤旅。
待寻得,盟鸥共、江湖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