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界起阎提,洲轮梦影齐。
七城开秘轨,三草茂神荑。
有释持幢鼓,无修绝径蹊。
绪禅唯室闭,兰诵止山栖。
世出延香教,真归入妙倪。
院生功可内,方去业堪西。
树鸟流音戚,堂云障色悽。
踊空躯已变,住湛性何迷。
逝水伤金涧,遗风景绿梯。
欲知超化迹,咏取向终题。
红界起阎提,洲轮梦影齐。
七城开秘轨,三草茂神荑。
有释持幢鼓,无修绝径蹊。
绪禅唯室闭,兰诵止山栖。
世出延香教,真归入妙倪。
院生功可内,方去业堪西。
树鸟流音戚,堂云障色悽。
踊空躯已变,住湛性何迷。
逝水伤金涧,遗风景绿梯。
欲知超化迹,咏取向终题。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黄省曾为悼念无尘禅师所作。诗中描绘了禅师修行生活的场景,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
首句“红界起阎提,洲轮梦影齐”,以红界象征禅师修行的境界,阎提则指人间,洲轮与梦影并列,暗示禅师在现实与梦境之间自由穿梭,达到了超越世俗的境界。
“七城开秘轨,三草茂神荑”两句,七城代表禅宗七祖传承,秘轨即秘密的修行路径;三草茂神荑则比喻禅师的智慧如同神灵之草,生机勃勃,充满力量。这两句展现了禅师修行的深度和广度。
“有释持幢鼓,无修绝径蹊”中,“释”指佛教,幢鼓象征法器,无修则指禅师不拘泥于形式,直接领悟佛法。这两句表达了禅师修行的灵活与直觉。
“绪禅唯室闭,兰诵止山栖”描绘了禅师闭关修行,通过诵读经典来深入禅境的生活状态。
“世出延香教,真归入妙倪”则指出禅师不仅在世间传播佛法,更追求内在的真谛,达到妙境。
“院生功可内,方去业堪西”表明禅师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净化内心,去除业障,最终达到西方净土。
“树鸟流音戚,堂云障色悽”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氛围,反映了对禅师离世的悲痛之情。
“踊空躯已变,住湛性何迷”表达了对禅师肉体虽逝,但其精神永恒不变的感慨。
“逝水伤金涧,遗风景绿梯”以流水和风景的变迁,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欲知超化迹,咏取向终题”则是诗人对如何理解和纪念禅师的思考,希望后人能通过诗歌来铭记禅师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禅师修行生活和离世的描述,展现了禅宗精神的深邃与崇高,以及诗人对禅师的深切怀念。
南来无侣路三千,八月荒村看月圆。
独酌不成眠未得,静随寒影落天边。
昔年曾伴江湖客,泛宅浮家烟水阔。
兰旌桂棹去夷犹,醉吟烂赏湖山色。
即今别来四五年,渔蓑烟艇想依然。
驱车终岁走尘土,梦魂犹在苕霅间。
主人好事谁能敌,凿藓诛茅开一室。
宛如画舫到江南,左列图书右经籍。
嗟予踪迹若飞蓬,笑谈偃息幸相从。
有时睡觉惊四顾,恍然身在船窗中。
经营雅协沧洲趣,祇欠云涛破烟雾。
萧萧风雨夜深时,忆著扁舟横野渡。
羡君腹大饱诗书,笔端摛藻飞琼琚。
行看乘槎犯牛斗,吾知此舍真蘧庐。
韵出缙绅,秀见眉须。
矫绛阙之风度,宜玉堂之步趋。
有人所尽有,无人所当无。
而乃袖补衮之手,而弄云泉以自娱也。
余安能探其归宿,独见于皮肤。
盖神于酌古,僻于誉书。
求于古人,则谢幼舆王子敬之徒欤。
平生脊骨,生铁铸就。关门理锄,揎起两手。
禅者见之,立不敢久。问未及答,已欲返走。
如老黄龙机锋,如英邵武□叟。
如雪峰之崄,如百丈之寿。
末后报慈寺中,笑中打个筋斗。
试问是何宗旨,代云合取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