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喜得古书,今乃得古剑。
不知几千秋,埋没无人按。
底用倚天长,三尺未逾半。
呼童忽开匣,何待引杯看。
土绣掩神光,苍虬掉尾健。
秋水想澄清,精气激雷电。
自有辟兵方,卫身君子便。
魑魅早潜形,肯辱佞臣断。
拔迹起重泉,将毋遇雷焕。
灵宝善藏锋,不须商利钝。
紫气隐文房,莫遣斗间见。
性喜得古书,今乃得古剑。
不知几千秋,埋没无人按。
底用倚天长,三尺未逾半。
呼童忽开匣,何待引杯看。
土绣掩神光,苍虬掉尾健。
秋水想澄清,精气激雷电。
自有辟兵方,卫身君子便。
魑魅早潜形,肯辱佞臣断。
拔迹起重泉,将毋遇雷焕。
灵宝善藏锋,不须商利钝。
紫气隐文房,莫遣斗间见。
这首清代永珹的《古剑》诗,以古剑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古物的珍视和对其内在精神的赞美。首句“性喜得古书,今乃得古剑”,表达了诗人对古物的热爱,尤其是得到这把古剑的欣喜。接下来通过“不知几千秋,埋没无人按”,描绘了古剑长久以来被埋没的历史,暗示其珍贵与非凡。
“底用倚天长,三尺未逾半”借用了武侠小说中的“倚天剑”典故,虽未达到极长,但剑的威势已足。诗人随即描述开匣后的景象:“呼童忽开匣,何待引杯看”,孩童的惊讶与诗人期待的心情交织,凸显出古剑的神秘魅力。
“土绣掩神光,苍虬掉尾健”运用比喻,形容剑身上的纹饰如龙尾般生动有力,而“秋水想澄清,精气激雷电”则进一步渲染了剑的锐利和灵气,仿佛能激发天地之威。
诗人认为古剑自有辟邪之能,能保护君子免受侵害,甚至能震慑邪恶:“自有辟兵方,卫身君子便。魑魅早潜形,肯辱佞臣断。”最后,“拔迹起重泉,将毋遇雷焕”暗指此剑来历非凡,可能像古代名剑雷焕之剑一样,具有神奇力量。
“灵宝善藏锋,不须商利钝”强调剑的内敛与智慧,不必炫耀其锋芒。结尾“紫气隐文房,莫遣斗间见”则寓言般地告诫,这把宝剑应被妥善收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古剑为载体,既赞美了古物的沉寂与神秘,又寄寓了诗人对道德品质的追求,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与珍视。
老夫三日门前立,珠箔银屏昼不开。
诗卷却抛书袋里,正如闲看华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