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到还僧院心期在,瑟瑟澄鲜百丈潭。
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到还僧院心期在,瑟瑟澄鲜百丈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司空图的《漫书》。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和对个人理想与国家使命之间平衡的思考。
“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这两句诗显示出诗人的超脱心境。他认为过上安贫自得的生活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不必追求功名利禄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明白建立家庭和为国家效力之间的责任,这种理解体现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想。
“到还僧院心期在,瑟瑟澄鲜百丈潭。”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清幽的意境。诗人似乎是在表达自己对于归隐僧院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其中,“心期在”暗示着内心深处的一种期待和寄托,而“瑟瑟澄鲜百丈潭”则是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对比世俗与隐逸、贫富与名利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心路历程。
神宗世号太平时,老稚春风共放眉。
井里万家攒突兀,虹桥千柱筑涟漪。
冶游锦瑟留江月,纵猎雕鞍出广陂。
百年快事那堪保,昨见桃花人已老。
三朝变态无几时,渐入萧条尚能好。
连年戎马征粟刍,巨室金钱敛如扫。
长官爱财白日寝,奸雄窃发何能禁。
处堂谁及动殷忧,淫侈先为此时朕。
偶有山童自里来,豹狼方逼市城摧。
颓垣野妪啼青草,战垒遗骸知阿谁。
遗骸不掩枯连镞,暮雨低原闻鬼哭。
参差高阁成墟烟,永巷蓬蒿深蔟蔟。
一朝故旧如秋风,零落天涯梦华屋。
当知缘妄乘化来,生死劳劳苦如蓼。
生化各有定,处旦应知暮。
夙昔在熙恬,豪华若风雾。
如鱼逐流波,未可与言悟。
从兹买青山,肆彼泉石素。
课特事春田,敢云耕凿苦。
良友或我从,老幼各牵负。
薇蕨足自甘,浊酒随所具。
闲云共周旋,猿鹤庶可慕。
为戒出山泉,莫引桃花路。
感恩积恨两难酬,杖策当年忆未收。
先生鹤发兰台客,能似龙门破高格。
时危将相同漏舟,济川无术犹相阨。
君乃低徊重草茅,为梁尽欲鞭顽石。
天昏海立白日倾,老臣呼天事不成。
许身自殉千秋志,就养安知后世名。
人生百年梦中事,感知一目无从死。
天涯空愧仰天高,门生谁为存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