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人间事渺茫。城西犹记数垂杨。
忽然如此寄他乡。
乞食真成无赖贼,低头岂止九回肠。
客中何地著疏狂。
毕竟人间事渺茫。城西犹记数垂杨。
忽然如此寄他乡。
乞食真成无赖贼,低头岂止九回肠。
客中何地著疏狂。
这首《浣溪沙》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郑骞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勾勒,展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奈。
首句“毕竟人间事渺茫”开篇即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测,暗示了主人公面对世事的迷茫与困惑。接着,“城西犹记数垂杨”一句,以回忆中的景象为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情感的回忆空间,垂杨象征着往昔的美好时光,也暗含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留恋。
“忽然如此寄他乡”则直接点明了主人公当前的处境——远离家乡,寄居异乡。这一句充满了命运的转折感和漂泊的无奈,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助。
接下来的“乞食真成无赖贼,低头岂止九回肠”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在异乡的艰难生活和内心的痛苦挣扎。乞食者被视为无赖,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底层人士的偏见,更反映了主人公在生活困境中的自我贬低与自我怀疑。而“低头岂止九回肠”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煎熬与痛苦,仿佛每一次低头都触及到了灵魂深处的伤痛。
最后,“客中何地著疏狂”一句,表达了主人公在异乡无法寻得释放与狂欢之地的感慨,流露出一种对自由与快乐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他在现实压力下不得不收敛个性、压抑自我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浣溪沙》通过对游子在外的孤独、挣扎与渴望的细腻描绘,深刻揭示了人在异乡的复杂情感状态,以及对家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由的向往。
百年古谓风前烛,我逾七十饭不足。
亦知生世无工拙,久向人间耐荣辱。
今年上元灯满城,十里东风度丝竹。
蓬窗湿薪不禦寒,独取残书伴儿读。
忽然得意见古人,半碗冻齑甘胜肉。
书生盖棺事未定,论著傥存终见录。
富贵无名岂胜数,意气空能骄世俗。
君不见拄天拄地邢君牙,不如诗人穷瞎张太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