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响南皮不自量,陈思夺嫡在词场。
西园月比鱼山好,翻案论诗到夕堂。
逸响南皮不自量,陈思夺嫡在词场。
西园月比鱼山好,翻案论诗到夕堂。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希圣对曹植(字子建)诗歌成就的赞赏与评价。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对曹植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逸响南皮不自量”,开篇即以“南皮”这一典故,暗指曹植才华横溢,声名远播,即便他本人或许并未自视甚高。这里的“逸响”形容曹植诗歌的音韵之美,以及其作品在文坛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不自量”则体现了诗人对曹植谦逊品质的赞美。
“陈思夺嫡在词场”,进一步将曹植与另一位著名文人陈思(即曹丕)进行比较,暗示在文学领域,曹植的才华和影响力超越了其兄长,成为文坛上的佼佼者。“夺嫡”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曹植在文学领域的卓越地位,仿佛他在文坛上战胜了其他竞争者,独占鳌头。
“西园月比鱼山好”,通过将曹植的西园月与鱼山(古代名山)的美景相比较,强调了曹植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描写之妙,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这里不仅赞美了曹植诗歌的意境美,也暗示了其作品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翻案论诗到夕堂”,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曹植诗歌深入探讨、反复品味的敬意。在“夕堂”这一特定场景下,诗人似乎与曹植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探讨诗歌的真谛。这不仅体现了对曹植诗歌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执着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曹植诗歌艺术的赞美与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古典文学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见解,同时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文学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舍舟东新桥,徒步北郭门。
人烟竟萧瑟,往事不复论。
晨炊起断垒,秋草生颓垣。
平生富丽地,转盻成荒村。
入城问所交,十室才一存。
诸生幸颇集,日夕具酒尊。
有兄在苕川,久别劳梦魂。
那知十五载,再叙骨肉恩。
吾儿渡江至,迎我归田园。
田园岂不好,况有可抱孙。
松楸兵燹馀,何以慰朝昏。
迟行复迟行,泪下声复吞。
晚朝骑马归,风雨忽萧瑟。
中涂虽泥泞,马稳幸无失。
到家下马灯火明,妻子见我欢相迎。
开筵举酒饮未已,刁斗城头敲二更。
我因良马蒙君赐,长恐官奴疏喂饲。
寒槽刍粟夜频看,恩极那能有全寐。
促灯下堂催上刍,泥滑失脚嗔人扶。
苍黄不知骨已折,始信人间无坦途。
乌乎生死固有时,祸福岂无命。
塞翁塞翁勿复论,卧看杨花风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