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贤遗构倚江关,落日风烟几创颜。
赐烛旧曾悬紫禁,谪居閒自老青山。
朝云一片丰湖断,华表千秋白鹤还。
剩有高台供伏腊,依依携手共跻攀。
名贤遗构倚江关,落日风烟几创颜。
赐烛旧曾悬紫禁,谪居閒自老青山。
朝云一片丰湖断,华表千秋白鹤还。
剩有高台供伏腊,依依携手共跻攀。
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贤士苏轼的追思与敬仰之情。首联“名贤遗构倚江关,落日风烟几创颜”以壮丽的景象开篇,将苏轼的遗迹置于江边,夕阳与烟雾交织的景色中,营造出一种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氛围,暗示着苏轼作品的深远影响和其人格魅力。
颔联“赐烛旧曾悬紫禁,谪居閒自老青山”则通过对比苏轼在皇宫中的荣耀与被贬谪后的生活,展现了他不为外物所动,闲适自在的人生态度。这里的“赐烛”象征着皇帝的恩赐,“紫禁”则是皇宫的代称,而“谪居”则指苏轼被贬至偏远之地的经历。“閒自老青山”则形象地描绘了苏轼晚年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颈联“朝云一片丰湖断,华表千秋白鹤还”进一步深化了对苏轼的怀念。这里以“朝云”、“丰湖”、“华表”和“白鹤”等意象,既是对苏轼作品中常见自然景物的引用,也是对其精神品质的象征性表达。白鹤常被视为仙禽,与苏轼超凡脱俗的形象相契合,而“华表千秋”则寓意苏轼的精神永存。
尾联“剩有高台供伏腊,依依携手共跻攀”则表达了对苏轼遗迹的向往和对与之共事或交往过的友人的怀念。这里的“高台”可能指的是苏轼曾经工作或生活过的地方,而“伏腊”则是古代祭祀活动,此处可能寓含着对苏轼作品及其精神的传承与纪念之意。最后两句“依依携手共跻攀”,则以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苏轼及其精神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以及希望与之共事或交往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苏轼遗迹的描绘和对其精神品质的赞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对古代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和传承愿望。
秋风洞庭波,霜落洲渚出。
黄芦半倾倒,江树无复色。
独馀千木奴,后皇所嘉植。
芳辛有馀味,不减玉斝沥。
可令披黄苞,以甘授欢伯。
酿成无边春,吞此云梦泽。
犹持陶家轮,断取李衡宅。
纳之瓮盎中,未觉宇宙窄。
方当玉腴熟,溜溜糟床滴。
尚带含霜容,未饮香满室。
味夺桑落醇,色轻蒲萄碧。
夷考无前闻,畴能妙仪狄。
流传自王家,遗法后世得。
不宜博凉州,时可饷宾客。
辍餐茗战罢,持用解水厄。
蜀人工词赋,作者司马扬。
其声中律吕,今有房中章。
顾尝评笔力,盖可补诗亡。
追思每叹息,浩歌徒慨慷。
虽无铜水池,想见金芝芳。
属此乐大予,遍之署清商。
是邦故俎豆,夫岂数乐浪。
能唱襄阳曲,不减大堤倡。
助我饮在泮,惭君并游梁。
临波揽芙蓉,翠叶以为觞。
酌酒满贮之,如挹白露光。
放杯且勿遽,更当谋乐方。
左右嗟未省,旁观犹堵墙。